佛教修行证得果位一定要修四禅八定吗他们是什么关系

佛教修行证得果位一定要修四禅八定吗他们是什么关系,第1张

小乘佛教的四个果位

小乘佛教共有四个果位,分别是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罗汉。须陀洹是小乘佛教修行证得的第一个果位。小乘佛教认为,一个凡夫要修成阿罗汉果,前后要经历四个位次,也就是四个果位。换句话说,就是断一分烦恼,证一分真理。

第一果为须陀洹,意为预流果,意思是凡夫通过修行断尽“见惑”,开始见到佛道,进入圣道之法流。证得须陀洹果以后,永远不会堕入三恶道(畜牲道、饿鬼道、地狱道)。只会在须陀洹和三善道(天道、阿修罗道和人道)之间轮回。

第二果为斯陀含,意为一来,谓凡夫在断见惑的基础上,进而断除欲界思惑。欲界思惑共有九品,斯陀含只断除了前六品,尚有三品没有断尽,因此还需要在人间天上再受生一次,故名一来。

第三果为阿那含,意为不还,意是在斯陀含的基础上进而断除欲界思惑后三品,不再还来欲界受生,故名不还。

第四果为阿罗汉,意为断尽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切见惑和思惑,究竟无余,得不生之圣果,受人天供养。

以上四个果位中,前三果称“阿罗汉向”,指尚在修行阶段,而趋向于阿罗汉果的圣者;也就是说前三果的圣人烦恼尚未断尽,尚需继续修行。唯有阿罗汉断除三界见思二惑,无需再修,无需再学,是四果中的究竟果位。

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罗汉是小乘佛教的究竟果位,但是大乘佛教却不以为然,认为阿罗汉远未达到佛教的终极,视阿罗汉为“自了汉”。在大乘的修道位次上,最高果位是佛,其次是菩萨,然后才是罗汉。

须陀洹

须陀洹是佛教中最初的修行位阶,为小乘初果。其已断见思烦恼中八十八品见惑,所具断德相当于大乘圆教十信菩萨中的初信位菩萨,然而智德则不相等[1]。须陀洹已属圣人之位,非为凡夫;须陀洹梵语意译即为入流,「入圣人之流」之意。

证须陀洹果者,永不堕三恶道,然而尚须於人、天中往返投生,渐渐修行至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七次往返后证四果阿罗汉,方断尽见思烦恼而永脱轮回。

《金刚经》云:「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因此即使须陀洹亦离此四相。

若证须陀洹果,应伴随证得基本的天眼通与天耳通。

梵文称为须陀洹果,译为预流果,即初见真理,得入圣者之流。依论师说:“初果圣人是以智慧觉悟,见惑断除。”他们不为知见上的烦恼所迷惑,对佛法有绝对的信心。经中说初果圣人断除了我见结、戒禁取见结及疑结--三结。所谓“结”就是束缚的意思。有时候“结”又称为烦恼,断三结既是断除此三种烦恼。

①、我见结:执著五蕴身心有一个我,认为这个我是真实的,称为我见。

②、戒禁取见结:执著各种不正确的戒律来修行,而证初果的圣人就不会做这种事情了。比如有些人持牛戒、狗戒、羊戒……,这些都是邪行。

③、疑结:对三宝,戒律,过去未来的因果,以及对十二因缘产生怀疑,证初果者无此烦恼。根据经典上说:初果圣者得到四不坏信:即佛不坏信;法不坏信;僧不坏信;戒不坏信。对此四不坏信的信心很强,任何人都不可毁坏。假如一个人对佛、法、僧以及戒有绝对的信心,一点儿也不怀疑,那他就是断了疑结,意经典说他已经证悟到初果了。

学佛者在修学的过程中,如果对佛、法、僧,以及戒律还会有怀疑,既是说他还没证悟到初果;如果他对佛、法、僧以及戒律绝对没怀疑时,那肯定可以证得初果了。证初果者又称为见道,既是见到解脱之道。他很清楚的确认八正道、四念处、三十七道品等是解脱之道,而且真正体验到此修行方法,才是真正解脱生死之道。我们没证悟初果的学佛者是凭着听闻佛法,分析、了解、推理、相信这些道理,但对于初果圣者来说,是真正的领悟和感觉到。比如有人从听讲中学习到一些游泳的技术,当他有机会跳进水中,就可体验到游泳只不过是如此罢了。虽是如此,然而他的游泳技术未必熟练。同样的,初果圣者虽然是见道,但他还有很多业习,故他需要继续修行。初果圣人由于断三结,绝对不会轮回到恶道去,并且最多天上人间来回七次生死,最后一生必证阿罗汉果。既是说,有些初果圣

斯陀含果

斯陀含果:佛教术语,译为一来,即是说,即使证得此果之后立即死了,再来人间天上,也仅一番生死,即可解脱。

斯陀含是佛教的位阶、果位名称,意为一还果,是第二阶成果成效,因此也称为二果、,在此之前则为须陀洹(初果、预流果),此之后则为阿那含(三果、不还果),佛教修行具有科学态度,修行之后必须经由测试、验证才能得知是否正确而无偏误,此称为「证果」,无论是渐修(逐渐提升修行成效)或顿悟(修行上有大幅斩获)都必须进行验证,正确后才算取得果位,否则必须持续修行,并再次进行验证。

含义

斯陀含为梵语,翻译成汉语、中文的意思是「一往来」,佛经中也称为「一上一还」,指的是:最多只会在天界与人间再往返一次,就能够在此后证得四果,注定完全解脱(永远摆脱六道轮回)。

特征

与初果须陀洹相比,二果除了拥有初果的三个特质(断疑、断戒禁取、断我见)之外,再加上「贪、嗔、痴薄」的特点。

也就是说,二果圣者在修行的证得过程中,对世俗五欲生活(指财、色、食、名、睡,或者色、声、香、味、触)起了远离的心,欲望从根本上减少了。

北传佛教

在北传大乘佛教体系里,二果属於小乘修行(罗汉道)的第二阶成果成效,因此也称为二果罗汉,在此之前则为须陀洹(初果罗汉),此之后则为阿那含(三果罗汉),基本意义与南传佛教相同。

阿那含

梵语anāgāmin。 阿那含既三果、不还果。意译为不还。佛教声闻乘(小乘)的四果之三,为断尽欲界烦恼、不再还到欲界来受生的圣者名。

阿罗汉

梵语意译,为小乘佛教修证的最高果位。也叫“罗汉”

阿罗汉有三层意思:

第一杀贼:意即杀掉烦恼之贼。阿罗汉在因地修行灭受想定,把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即五阴中的受阴与想阴的烦恼,也就是见惑烦恼与思惑烦恼,断得干干净净,得到我空真智,证入阿罗汉果,了脱分段生死。阿罗汉人子缚烦恼虽断,还有果缚这个色身,他知道五阴之中是无我相可得,可是对五阴之法还未知当体即空,认为实有五阴之法,所以说但知我空,不知法空。因此阿罗汉又叫做愚法声闻,得证有余依涅盘,还要努力前进,加行用功,来灰身泯智,到涉俗利生,从空出假,才能称为大阿罗汉,得证无余依涅盘。这就是杀贼的道理。

第二无生:阿罗汉断了见思烦恼,跳出了三界生死轮回苦恼,要经过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三个阶段。

须陀洹初果圣人,还要到天上,人间各七返受生。断除八十八使见惑之外,又断了九品思惑的前六品。斯陀含二果圣人,一生天上,一来人间,进断欲界的后三品思惑。阿那含三果圣人,虽不来欲界受生,但依然住在色界天中进断七十二品思惑,所以说只有阿罗汉果,才是真正无生。这就是无生的道理。

第三应供:就是应当受到天上、人间的供养,因为阿罗汉,既然证得了道果,堪受人天的敬仰,供养礼拜,为众生作大福田。我们寺庙里如果有信众打千僧斋时,就会有一位宾头卢颇罗堕尊者化身来应斋主的供养,令布施的施主得大福田。佛教里有这样四句祝愿的偈文:‘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布施,后必得安乐。’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有个弟子名叫阿少兔楼陀,我们中国话称为无贫尊者,在因地修行时,做一个种田的农民。有一天中午,他正在田里种地,带了一包粗米饭菜,用作午餐。正巧来了一位辟支佛游戏神通,随缘出现,再到世界上来化现做一个贫僧。他遵守佛的乞食制度,七天下山一次向施主们乞食。这一天,化来化去,连化七家都没化到,就空钵回来。路过田间,这位农民见到老和尚就问:‘老师父您今天缘法好吗?饭菜化到了吗?’老和尚叹了一声说:‘不用提了,什么都没有化到。’农民一听,立即产生同情怜悯的心。想到了今天老师父没有化到饭菜,回去就要挨饿七天,再下山来化。因此就发大心,把自己所带的饭菜,诚诚恳恳地双手捧著供养老师父。他以慈悲心接受了这份饭菜。饭吃完以后,就遵照佛陀的教导,念诵祝愿偈文:‘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布施,后必得安乐。’老和尚祝愿完毕,就回去了。再说这位老农民饿了肚子,到下午收工的时候,对面突然跳出来一只金光闪闪的兔子,一跳一跳地跳到农民的背上不肯下来。这位农民吃了一惊,赶快回家,叫他妻子把背上的兔子捧了下来。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只金兔子呀!从此以后这位农民的家庭生活一天天的幸福起来。这是现世供养一位辟支佛所得的花报。转生以后做一个名叫无贫尊者。他在九十一劫这么长的时间内,生生世世不受贫困的果报,享受荣华富贵。这件事说明供养一位辟支佛所得到殊胜的果报。以上所讲的即是阿罗汉具足有杀贼、无生、应供的三种道理,也是五种不翻之中的多含不翻。

悲舍正悟 从佛法三乘菩提共通的内涵来看,可以看见的事实:断我见对于学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我见是二乘圣人在见道时所要断的,断我见是二乘菩提所证的解脱果,但也是大乘菩提见道之前所必须要断的。所以说断我见虽是解脱道的法门,但却是三乘与共的;我见没有断的人,还是在佛门外绕,是在外门修习六度万行,还进不了佛教的内门中修行。所以断我见是这么重要,而且是往上更进一步修学解脱道及佛菩提道的根本,那么我见是指哪些内容?学佛人有必要来确实的了解。 四禅八定是共于三乘行者与外道的世间证境,令佛法的修行者可以了知三界法的内容。解脱道修证者,可以借此修断三界法而成就一切智,入无余涅槃;佛菩提的修证者,可以借此而了知一切相的内容,协助成就无生法忍的现观,所以大乘菩提的修证者也必须修学。大乘菩提修证四禅八定的目的,只是借禅定的实证来利益众生,那是戒慧直往菩萨悟后的事,也只是作为利乐众生及修证无生法忍现观的工具而已,不同于外道以追求四禅八定的境界作为最终目的。打坐修证禅定,真能出得了三界生死吗?佛子之中有些人喜欢禅定境界,认为打坐境界很殊胜,误认为打坐所得的世间境界高于般若慧学的修证。也有人是以定为禅,把禅定的修证当作是禅宗般若禅的修证,不知在佛法中修证禅定的真正意义与作用,误以为打坐就是在修证佛法;当有学佛人被问到:「有在学佛法吗?」「有!我在打坐。」也常听人说:「某人学佛学得很好,打坐功夫很了得,能常入定很久。」〔编注:现代人不能断除欲界中最粗重的男女欲贪,连初禅都不能证得,往往所说的入定,最多不过欲界定或未到地定,不能说是四禅八定的实证,四禅八定的实证是以断除欲界贪而实证初禅,乃至实证初禅以上至四空定而称之。〕 但是打坐入定真能出离三界生死苦海吗?以前佛住世的时代,具足四禅八定的外道很多,但是却与三乘菩提的修证无关。如果不断我见,即使具足四禅八定以后,还是不能出三界的;就算是能随时随地坐脱立亡,还是得在舍报之后继续于三界之中受生,仍旧解脱不了生死。为什么呢?因为学得了四禅八定的功夫,坐脱立亡后,必定往生色界或无色界天;当定福的果报享尽了,又得回到三界中轮回受生。 譬如古代石霜禅师入灭后,寺中僧众想要推举禅定功夫很好的首座来当住持。但是九峰勤禅师却不赞同,他说:「先得勘验首座亲得先师意旨否?」后来首座就说:「香烟起处,如我不能坐脱立亡,我就是不会先师意。」炷香点燃了,火刚熄,烟才刚升起,他就已经舍报走了。但是九峰禅师却抚摸首座的背,同时说道:「坐脱立亡则不无,先师意未梦见在。」所以首座虽能坐脱立亡,看来似乎已经生死自在了,但是却仍然不能了生死的。所以六祖云:「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二乘菩提的修证者能出离三界生死,是依二乘菩提之智慧而断我见与断思惑而得,与禅定并没有关系,所以有慧解脱的四果人。若是凡夫修得四禅八定,仍然不能出三界,依旧在三界之中轮回,必须有断我见的见道功德,才能顿时成为俱解脱的四果人,但其实仍是依解脱道的断我见智慧而出离生死,才能出得了三界。所以真要能出三界了生死之首要条件就是二乘菩提的「见道」,「见道」就是断我见。禅定只能伏烦恼,无法得证二乘解脱,要断我见才有可能得证解脱,而断我见就是二乘菩提的入门智慧。 因此,断我见对于学佛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也可以说是要进入三乘菩提之门的必要条件。就像要杀敌,先要看清敌人的所在与面貌,才有可能杀敌,因此,不了知我见内容,则永远在三乘菩提门外摸索,无法证得解脱果,因为您没有如实了知五蕴,则不可能断除对五蕴的贪爱而实证解脱。对于我见内涵弄清楚了,才能真实受用,不以色身为我,进而不以意识心为我,则是证初果了。既然修学佛法首要是在断我见,那么我见又是什么?要探讨我见之前,要先来了解「我」是谁?「我」的内容是什么?我们常说:「我能说、能听、能想、能知,见闻觉知的心就是『我』啊!」有的则说:「能吃、能走的身体就是『我』啊!」其实佛法上所说的虚妄「我」就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把五蕴的虚妄我灭了,自然就能出三界。换句话说,就是把您的色身与见闻觉知心和处处作主的心灭除了,剩下来的是本来就在、从来都不曾出生也不曾灭过的第八识,祂离见闻觉知,从来不返观自己,也不会思量任何一法。所以灭掉色身和觉知心、思量心以后,只剩下祂的时候,不会去投胎而借色身再生起见闻觉知心、思量心,这就是《心经》上所说的涅槃境界,就叫作出三界生死。所以想要出离三界生死的痛苦,只有二条路,一者佛菩提道,就是成佛;二者解脱道,就是取证无余涅槃。可是取证无余涅槃境界时,却不是由见闻觉知心、思量作主心去进入涅槃境界中,而是灭掉见闻觉知心与思量作主的心以后,剩下第八识如来藏离见闻觉知而单独常住。所以,证得解脱境界的阿罗汉们,都是在舍寿以后,把五蕴的自己灭尽了,真实无我。 既然实证无余涅槃是灭尽五蕴,我们就该先了解:什么是五蕴?五蕴有那些内容?五蕴:色、受、想、行⒆R。一切众生不出五蕴,即使是无色界天人,虽然没有色蕴,也还是有色蕴以外的四蕴。色蕴是众生之眼、耳、鼻、舌、身根等五色根。在我们身体上可见到的五色根器官,称为扶尘根,有接触外五尘的作用;五色根的胜义根是头脑,透过神经传导、接受外五尘讯息而使如来藏及意根能借它变生内相分六尘的作用。有了五色根、意根及内相分的六尘相彼此相触,而由如来藏出生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识,对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生起分别、判断、分析、领纳,即是识蕴六转识。识蕴是心法,受、想、行蕴,也是心法。受蕴:有情皆有领纳苦、乐、忧、喜、不苦不乐等受,故名受蕴。对于诸受的境界,能加以了知就是想蕴。因想而起身口意行,出生善念、恶念,起贪、瞋、痴、慢、疑,造诸善恶业,以及为了生活而有行来去止等动作,都名为行蕴。 如来藏若不先出生色蕴,就无法变生六尘,也就无法出生识蕴六识及受、想、行蕴。若如来藏不出生这五蕴,众生于此世间便不能生起承受果报、造作新业的作用。五蕴有色法及心法。色法是色蕴中之五色根及六尘;心法则包含了前六识识蕴与意根。意根是心法,非是色法,不是有色根;意根因为是意识生起及运作时的所依根,故名意根,归属在六根之中;前五根是眼、耳、鼻、舌、身根,都是有色根,加上心法的意根合为六根。六根与六尘相触而有六种入,六根所入之法,即是六尘,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经上说:根、尘、触三,生眼识乃至意识。六根与六尘相接触,会产生六识。六根与六尘合为十二处,六根、六尘、六识,合为十八界。所以五蕴、十二处或十八界指的都是有情众生的身心,只是法的分类粗细有别而已,总而言之,还是指众生的虚妄我。 五蕴就是虚妄的众生「我」,「我」者五蕴身,「我」就是五蕴、十二处及十八界,有这个「我」中的任何一蕴、一处、一界存在,就无法成就无余涅槃,因此无余涅槃中,无有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所以真实无我。众生的五蕴身中,色蕴以四大──地、水、火、风组成,都是无常之法;受想行识四蕴皆以色蕴的五色根与五尘为依才能生起,所以也都是无常之法。佛说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等诸法皆是无常法,都是会坏灭之法,都是缘起缘灭之法,既然五蕴身我无常必坏,所以依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诸法无常必坏,在阿含解脱道中就说「诸法无我」,因为在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等生灭诸法中,找不到常、恒、不变易的真实我。 五蕴中之受、想、行、识四蕴,即是心法,亦称为名;加上色蕴,即是「色」、「心」二法具足,简称为名色。但是五蕴中的心法只有七识:眼、耳、鼻、舌、身、意识及意根;这七识都是无常必坏之法。前六识于睡眠、闷绝、正死位、无想定、灭尽定等五位中断灭,意根于阿罗汉入无余涅槃时,亦是断灭。这七识既然本质上都是生灭之法,都是刹那刹那断灭再又生起,既然生灭之法刹那断灭如何能够于断灭后再自行出生呢?必然要有一个不生不灭的第八识心做为生灭的七识心的所依,才能够让生灭的七识心能够灭除后,再行生起。而且必然是心法才能出生心法,色法从不能出生心法。所以法界中的心法总共有八,具足八识才能出生万法。因为前七识是由第八识如来藏出生的,所以心法总共有八,又名「八识心王」。八识心王是万法的根本,凡是有情皆各有八种识:眼、耳、鼻、舌、身识是前五识,第六识是意识,第七识为末那识(意根),第八识是如来藏,共有八识。每一识心各有其不同的体性,但前六识都是一世必灭的,意根则是经由修道而可以灭除的;只有第八识如来藏,自性清净,本无生灭,恒常坚住不坏,恒而不审,永离见闻觉知,而能生一切法,却无法用任何方法来灭除祂,所以只有祂才是常住而不可坏灭的真实心。 前五识,能见是眼识,能闻是耳识,能嗅是鼻识,能尝是舌识,能觉是身识;因眼等五根是色法,是段肉,不是心法,能触五尘而不能了知色尘等相,要由眼等五识才能了别色尘等相。能了别色尘之心是眼识,我们能见是因为眼根接触色尘后,眼识出现了才能看得见色法;耳等四识也一样。所以前五识心要依五色根不坏,还须与意识俱起,前五识才能了别五尘境的粗相。眼识只能了知青黄赤白等显色粗相,不能了别长短方圆等形色、行来去止等表色、喜怒优雅等无表色等等细相,因眼识的了别性只有显色(青黄赤白颜色),所以不能对色尘作详细观察与分别判断。眼识如是,其他耳、鼻、舌、身识也是如此,都只是在五尘上作简单粗糙的分别。前五识须依五色根不坏,复依意识及末那之作意,方能由如来藏出生,可见前五识皆要依他而起,前五识之体性非恒非审;五色根坏了,即无前五识生起,意識亦不能生起;五色根劳累了,意根作意要睡眠了,六识就断灭了,故六识常有间断。色身生生死死,不能长生不老;六识当然会跟着色身坏灭不存,故知眼等六识都是虚妄,都非本来而有,皆是因缘和合而生。若离五阴中的五色根,如来藏就不能藉由五色根而接触外五尘,则末那识意根就不能在五尘上面生起作意,意识也不能现起,前六识就断灭而无法生起。 有了六识就能了知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粗细相。于六尘之中能作微细分别之心是意识,也是我们常说的「饭好香哦!」、「我了解您的意思了!」的意识心。意识心与前五识配合,则能了知六尘中之一切法,这是意识心的体性。五俱意识生起时,必能了知六尘境,意识依前五识之了别,即作微细分别,且能再作详细之分析、判断、思维、分别,故说意识心是「审」。意识是所生法,打了麻醉针以后,意识断灭了;身体劳累而熟睡无梦时,意识也是断灭,故说意识心是「不恒」,这就是唯识学上说「意识心审而不恒」的道理。意识要有五色根不坏,于根尘相触时,末那识于中起作意,促使如来藏现起意识及眼等五识,才能了别诸法,所以前六识都是缘生法。如果眼等五色根全坏了,则意识不能在人间现起运作,所以意识不能离五根而存在,所以是缘生法。有生则必有灭,不是常住不坏的真实法,前六识莫不如是,皆非常住不坏的真实法。 前五识、意识、末那识合称七转识。此七转识皆是由第八识如来藏出生而有,而眼等六识又须依六根、六尘及根尘相触等三种法为缘,若没有六根、六尘及触,则前六识不能由如来藏所现起,此六识即是一切有情之见闻觉知心。故经云:根尘触三和合,生于眼识乃至意识。能知能觉之心是前六识,六识之现起是要依六根、六尘才能现起,皆要依他而起,故知见闻觉知心即是虚妄法;虚妄之法,无法自在,须依缘而生起,是众缘和合的法,将来众缘散坏时,就会跟着断灭,故非恒非常。因此前五识与意识觉知心要依他缘,由如来藏出生而有,故说是缘生法。缘生法都是有生有灭,即是生灭法;生灭法则非常住不坏之法,故说意识觉知心是虚妄心,依他起故。六识心于眠熟、昏迷、无想定、灭尽定、死亡等五位中,皆是有间断、会断灭之法;会有间断,即非是自在,故实无我。六识既是借众缘而生,所以是所生法,故名妄心;妄心者没有真实的体性,不能单独存在,要依五色根而生起;但是五色根不能去到未来世,所以意识当然无法去到未来世,由此可知意识心只能存在一世,所以说意识是妄心;前五识也与意识有同一自性,所以也都只有一世,不能去到下一世,所以也都是虚妄心,所以能见、能闻、能嗅、能尝、能觉、能知的六识心都是虚妄心。 第七识是末那识,末那识是意识之根,故又名意根,无始以来不曾像意识般夜夜消失断灭过,唯除二乘无学圣人舍报入无余涅槃,祂才会永远断灭而不再出生。祂刹那生灭,却又不断的时时作主、处处作主;譬如我们看到小孩子贪玩,决定要出门游玩,可是意识明明知道有许多功课等待处理,却控制不了自己而不顾任何后果,仍然出门去游玩了,这就是意根末那识的思量性、作主性。意根不曾停止的恒时对一切法在作思量,意识在了别六尘时,意根于其中作主决定。例如:决定要继续观看,或者不看而将目光转移到其他事物上;乃至睡着而无梦时,六识都断灭了,意根也是不停的在作主决定是否继续睡,还是应该叫起前六识而醒来。意根在死亡、闷绝位也是如此,虽然六识已经不在而不了知六尘了,意根仍然一直不停的在运作、决定、作主,所以说意根的体性是「恒、审、思量」。但是,意根也不能单独而存在,必须依阿赖耶识的运作才能有所作为。意根本身的了别性很差,没有前六识的配合,只能在法尘上作极简单粗糙的了别,不能作细分别,所以意根在接触到五尘的剧大变动而决定要加以详细了别时,就要促使阿赖耶识现起意识及前五识来帮忙,意根再依六识分别六尘的能力,才有办法在六尘中起种种的决定、作主等应变作为。意根如果没有前六识来帮忙,就无法很伶俐的决定、作主,但只要有六识的配合,意根就变得极为伶俐。意根在清醒位中,一直思量六尘及六识的心行,刹那未停,且执着六识心为自我,不肯使自己消失;意根不但执意识觉知心为我,执五识为我,执五根为我,也执一切法为我所有,更内执第八识如来藏为自内我,完全不知道自己是虚妄的。由于意根一直执着自我,而且认为生灭虚妄的自我是有真实性,乃至执着我所也是有真实性,所以就时时、处处都不想自我否定、灭失,时时处处都要执着内外一切法,而处处决定、作主,就因为这个不知自我虚妄的无明与执着,导致众生轮回生死而不能出离。 上述五蕴、十二处及十八界法的内涵及其虚妄性,能够清楚的领受,则不会妄取十八界法的任何一法,作为真实心,则已远离常见;我见将要断除,或者已经断除了。可是不但对五阴、十二处及十八界法的虚妄性要有深入了解,对于第八识如来藏心也要有基本的了解,才能无有恐惧的确定断除我见。当了知了五蕴、十二处及十八界诸法的虚妄性,当要断除蕴处界诸法,成就断我见的功德时,若是不能确认有不生不灭的第八识本识如来藏,永恒常存,则会因为畏惧灭除身心诸法后堕入断灭空,便不能断除我见而取证解脱道的果位,那就太可惜了。第八识如来藏心是永不断灭,是本来就在的心。祂不领受六尘诸法而不住于一切六尘法中,远离六尘中之见闻觉知,不观六尘,不贪不瞋。当阿罗汉灭尽蕴处界法,舍寿入无余涅槃时,涅槃本际就是第八识如来藏的独存自住境界,寂静极寂静,远离一切万法的丛闹。如来藏本性清净,不生不灭,故能令阿罗汉入无余涅槃后,涅槃境界能够永不坏灭,不堕断灭空。如是则能远离断见,可以内心安隐而断我见。 能够领受上述我见的内涵及断除我见的知见,如实观察而得决定:「五蕴原来不是真实的我,是无常法。」这就是证得无我法的初果人。是故,凡是认为色身或意识心为常不坏我者,是名我见。能确认十八界法皆是虚妄之法,如实了知色身非真实我,如实了知见闻觉知心也是依因借缘而生的法,皆无真实不坏的自性,不再认为色身或是意识觉知心为我,恶见五利使就断除了!不再认意识心为不坏心,五蕴中极难断的识阴我见就断了,三缚结就会跟着断,就是声闻初果所证断三缚结的境界。断我见以后,再把我执断除了,我见我执都断除了,解脱果就完成了,就成为阿罗汉了。 二乘解脱果所证是有余涅槃及无余涅槃,是依断我见及我执而得。佛菩提果,除了证得二乘菩提所证的解脱果(有余涅槃与无余涅槃)之外,还要亲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及无住处涅槃,才算是成佛了。修学二乘解脱果,只要了知自己的虚妄不实而断我见,进而断除我执,就永离生死轮回了。二乘解脱道的修证,是三乘佛法的共道,所以大乘佛菩提道的修证,也含摄二乘菩提的修证,只是故意留一分思惑,不去断除它,以润未来世再出生于人间,续继修学佛菩提智,并且度化一切有缘众生;一直到七地满心时,才断除思惑,但是仍然不入无余涅槃,依于入初地前勇发十无尽愿之增上意乐,继续修学一切种智,直至成佛。 我见内容已经了知,要断我见就容易多了!说容易是容易,要说难也很难,为什么?因为当今佛教界,能确实如实了知我见义涵的人,确是很有限,大都是把它错会了。错把无常生灭的意识心的变相境界当作是真心,我见总是断不了。譬如某些大师们,总是以灵明觉了之心作为常住不坏的真心,但这只是定心,是外道五现见涅槃所住之意识心境界,仍然是意识心,不是常住不坏的真心。 对于五蕴、十二处及十八界深入了解与观行以后,再对佛菩提道深入了解,对修学佛法的内容与次第,有一简单的轮廓后,就可以了知三乘菩提的概略内容。能把三乘菩提分得清楚,对于解脱道与佛菩提道的划分能深切的认知,充分了解其中的异与同之后,就知道要怎么来修学佛法了。有了三乘菩提的正确知见,才不会轻易的就被人误导,被人以三言两语就转入意识境界了。如果一直落入意识境界而不能舍离,就与佛法的见道无缘,就会跟着别人误认为修学佛法就只是要断世间法中的烦恼:要放下一切我所上面的烦恼,就是佛法的修证。如此误认为好脾气、修福、打坐、修定就是在修证佛法,而且还自得其乐,不肯接受正确的法义,这不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吗? 难道真的要完全断除世间法中的所有烦恼,才可以明心证悟实相吗?维摩诘大士说:「不断烦恼而入涅槃,是为宴坐。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也就是说当您还有烦恼时,不用先把烦恼完全断了,只要先降伏部分烦恼而能够专心修学、发起菩萨性、累积福德、具足正确知见,在大善知识广大悲心的因缘下就可以有机会证悟明心。明心证悟第八识如来藏后,转依如来藏的本来自性清净性,来修断烦恼。当您证悟明心时,了知意识心是虚妄的,不再认意识心为我,我见的烦恼就断了。在证悟明心之前,并不需要先把我所的烦恼完全断除,就可能证悟菩提,这就是维摩诘大士所说的意思。证悟之后,我见断了,才开始修除我执与我所执着的烦恼,一步步向上地菩萨位前进,永不入无余涅槃,这才是真正的成佛之道。 如果只是把我所(财、色、名、食、睡、权力、健康、长寿……)的烦恼断了,都不贪着了,也只是外道法中的圣人,如同外教的德蕾沙修女一般,只是断我所烦恼而已,我见烦恼还是没有断,不但证不了初果,尚且不是二乘菩提道中的凡夫,只是一般的无明烦恼外道众生,仍然要在三界中不停的轮转生死。如果是单把我所烦恼、我见、我执烦恼断了,但是不能明心,就如阿罗汉一样,还是不知实相心是什么,不能成为实义菩萨,也永远不能成佛。这就是为什么前面要说这么多三乘菩提内容的差异,就是为了要让佛子们能了知佛法的大概。当您听闻了现代大师们所说的法以后,您心里先要有一个底子,您至少要能了知什么是正法?能了知大师们的说法是否言不及义?听了大师们说法以后,要用经典来比对、加以检查,要有正确知见来认识清楚大师们有没有断我见?有没有断我执?有没有明心亲证第八识如来藏?不要盲目的崇拜名师而被人牵着走。因为名师往往不是明师,因为证悟如来藏的实义菩萨,古来一向都是少数。盲目崇拜名师而被人牵着鼻子走向歧路,不懂得回到正法的道路来,一直走下去都是在佛法的大门外绕来绕去,不知要到何时才能断我见,想要开悟明心亲证实相,更无可能,却一直作着开悟明心的佛门大梦,那就是太可悲了。

念以下佛菩萨名号的种种功德

杀业重的地方:比如家禽市场,你可以念“南无多罗树王胜德如来”,以减轻这些地方的杀业。

同时还可以念“南无宝髻如来”,可超度已亡或将亡的生灵。

有人赌博,你希望他放弃,念“南无无量无垢正等觉如来”,“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可除去悭贪之心。

看到别人因丢失物品难过,念“南无多宝如来”。

看见别人不肯布施,可念“南无宝生如来”,宝生如来过去世修无我大布施,念此佛号给时使悭贪心没有了,大奉献心就跑出来。

希望外表庄严,有美感,有众生缘:念“南无妙色身如来”、“南无寂音如来”、“南无宝莲花步如来”,念这三尊佛时把自己以前丑陋的基因(如你以前生气嗔恚等)去除掉。

看见别人生气或自己生气,念南无阿閦(发音“促”)如来 ,阿閦如来过去世修忍辱和持清净戒律而成的佛,生在其国土者皆相貌第一。自己起了欲望的心,对方起了欲望的心(如有男子见你漂亮,想强暴你),一样可以念阿閦如来,女孩子走夜路的要多念这个佛号。看到人家怀孕,希望母子都平安,还可超度被堕胎的小孩。

念以下几尊佛中的一个可获声音好听、辩才无碍:“南无金光如来”、“南无无量音如来”、“南无宝月光明如来”、“南无金光明如来”、“南无狮子吼如来”、“南无师子音如来”。

起强烈欲望时,念“南无莲花尊丰如来”,马上断除强烈的欲望。 念“南无无量威德自在光明如来”可使自己生生世世的眼睛都很漂亮,生生世世如菩萨眼睛一样。

念这尊佛等于读了一部三藏经典的功德:“南无大势精进真实定如来”,常念的话,回头来再看经典就很容易。 保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佛号:南无大悲功德宝王如来。

保证这一辈子绝对不遭横死的佛号,舍报后可往生净土至少生三十三天的佛号:“南无持长寿宝瓶如来”。

消除过去世或对方乱搞男女关系,消除邪*果报的佛号:“南无月光如来”,经常念此佛号,可消除过去邪*果报。

一个人个子很矮,希望来世长得更高,念“南无广博身如来”,任何一个鬼道听到这个佛号,喉咙就打开,身体变壮大,而且脱离鬼道。

念“南无宝胜如来”,放生的时候,鱼一入水,旁边就有两个护法神保护直到它们舍报,除非此鱼业报的确该死,至少死后也立即生天。

念“南无妙色身如来”,相貌好看,如有人见到鬼,念此名号,他马上变好看的天人相,他知道后会觉得很感恩你,知道你帮他念妙色身如来令其从鬼道直升天道,外表如此庄严,今后就会处处帮助你,让你事事顺利。

念“南无离怖畏如来”,尤其胆子小的人,或生小孩子爱哭、怕鬼怕黑暗的,多念离怖畏如来,如在路上看见小动物见到你比较害怕,你可以替它念离怖畏如来,令其生起的恐惧心得到安慰。

念“南无甘露王如来”,尤其小孩子读书,记性不好,多念甘露王如来。

念“南无阿弥陀如来”,消我们的业障,将来还可以往生极乐世界。

念“南无最勇跃如来”可以防止退转,永远不退转大乘,乃至小乘人要发起大悲心,应多念此佛号,激发其大乘心。

念“南无宝髻如来”,宝髻如来有一大愿,一切死亡的众生,或未死的众生,闻其句号,即生忉利天宫,生三十三天。在卖鱼卖鸡的地方,刚死亡的鱼和鸡意识尚存,得闻宝髻如来名号,个个即生三十三天,你也由此成就。

以上就是关于佛教修行证得果位一定要修四禅八定吗他们是什么关系全部的内容,包括:佛教修行证得果位一定要修四禅八定吗他们是什么关系、什么是我见如何断除我见、念诸佛菩萨名号有什么功德利益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68043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6
下一篇 2023-04-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