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知论者与不可知论是不是同一个概念

可知论者与不可知论是不是同一个概念,第1张

不能这么简单的归类,你的说法是错的。可知论是指世界是可以为人所认识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能认识的事物。 唯物主义者是可知论者。他们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的第二性。 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也是可知论者,但他们坚持意识的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支持可知论的主要是唯物主义者和主观唯心主义者,但两者又有质的区别。唯物主义者持可知论主要是基于“一切皆有规律”和“物质不以意识为转移”两个理论归结出来的。而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世界的本源就是自己的意识,在自己的意识范围内,世界当然是可知的。这实际上是不承认有未知世界。客观唯心主义者就比较强调不可知,你到百度上提关于“上帝”的问题,客观唯心主义者无法回答,于是说这是超物质世界之事,不是人的科学能够解释的。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上帝是灵异,没有规律可言,或者说上帝是全能的,可以超越自然规律,所以,不能被认识。不可知论往往和神秘主义、有神论联系在一起。

无神论者和不可知论者冲突吗?很简单,肯定不冲突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怎么会冲突呢。

我认为无神论者不可知论者是相对的,而无神论者来源于希腊语,早期意思:“不信神的”逐渐转化成为“与神断绝关系”或“否认神的存在”。而不可知论者是指认为世界不可知、不可认识的人,而“不可知论者”指的是怀疑神的存在的人,故我最初把它译成“怀疑论者”。后又有人指 出“怀疑论者”在哲学上另有所指,现改译成“疑神论者”,与“有神论者”、“ 无神论者”相对。但又相辅相成的。

不可知论者认为我们不可能知道基督教和其它宗教所关心的诸如上帝以及来世这类问题的真相。即使并非完全不可能知道,至少在目前不可能。而我认为不可知论哲学体现的精神是一种怀疑精神。在哲学史上,怀疑精神表征着不畏强权,不屈从于权威,敢于向传统理论尤其是具有独断性、专制主义倾向的理论挑战的一种批判精神和大无畏的勇气。它是通过对现有哲学理论的批判、审查、发难,寻找传统理论的内在冲突,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另一种思路,从而给后继哲学理论提供发展的前提条件。而无神论者我认为是一种形而上学有具体科学依据,却不像不可知论者考得是想象,没有依据,之所以然的。

所以我认为二者是属于两个对立面,不需要也没有必要进行比较,是尊重每个人心中的信仰,不互相诋毁是最起码的尊重。

不可知论(或称不可知主义)是一种认为某些断言,特别是宗教上的断言,例如是否有来世、上帝或者天国是否存在等形而上学的断言,是不为人知的或者根本无法知道的想法或理论。英语中agnostic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a(没有)和gnosis(认识),是最早在1869年由英国的托马斯·亨利·赫胥黎创造的,用于描述他的哲学。

不可知论者不相信宗教中的神和其他一些宗教概念的存在。他们认为完全的和确定的知识是不可能得到的,或者可能得到确定的知识,但是他们个人是无能为力的。不可知论中,包含着宗教怀疑主义。因为不可知论者不像无神论者一样否认神的存在,因此与其不同。他们通常被算作非宗教的、世俗的。

最初由英国生物学家TH赫胥黎于1869年提出。不可知论断言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许多流派从不可知论出发来否定科学真理的客观性。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不可知论断言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不可知论”一词是英国生物学家、休谟主义者TH赫胥黎在1869年提出的。在他那里,不可知论者是指对基督教神学教条表示怀疑,但又拒绝无神论,从而主张把上帝是否存在这一类问题搁置起来的人。不可知论思想因素早在古代怀疑论者那里就已经有了,但作为一种系统的哲学理论则出现于18世纪的欧洲。欧洲哲学史上从古以来就存在的实体与偶性、本质与现象、必然与偶然等对立关系的探讨和研究,但在形而上学范围内长期得不到解决。18世纪,自然科学还不够发达,关于自然事物的知识比较零碎,对许多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和原因还不能作出科学的回答,从而促使一些哲学家提出猜想,认为在事物的背后存在一个不可认识的物自体。D休谟是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主要代表之一。他把认识完全局限在经验的范围内,认为人不仅不能感知和证明物质实体的存在,也不能感知和证明精神实体(包括上帝)的存在。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另一重要代表是I康德。他承认物自体的存在,但是又认为刺激人们的感官而引起感觉的物自体的本来面貌是不可认识的;作为一切精神现象最完整的统一体的灵魂、作为一切物理现象最完整的统一体的世界和作为最高统一体的上帝,都不是认识的对象,而属于信仰的领域。在哲学上信奉休谟和康德不可知论的一些自然科学家,如赫胥黎和HLFvon赫尔姆霍茨等,在自然观方面承认自然界受客观规律支配,不承认任何外来干涉。因此,恩格斯称他们的不可知论是“羞羞答答的”唯物主义。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许多流派否定科学真理的客观意义,鼓吹不可知论。实证主义者H斯宾塞和A孔德等都是休谟主义者。新康德主义则极力宣扬康德的不可知论。马赫主义、实用主义、新实证主义、存在主义等流派都宣扬不可知论,借以反对唯物主义。不可知论认为人类不能把握到感觉以外的东西,以此批判理性神学,曾在无神论史上起过积极的作用。它还批判过机械论和独断论,揭露了认识过程中存在的本质和现象、有限与无限等矛盾,对认识论的发展也起过一定的作用。但不可知论把感觉看作意识和外部世界隔绝的屏障,用人类认识界限的相对性论证人类认识能力的绝对界限,因而在根本上是错误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科学和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地证明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人的认识是可以与客观实际相符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而不存在不可认识的领域,从而彻底驳斥了不可知论。恩格斯似乎感到,费尽心机去证明上帝不存在不仅没有什么意思,而且是浪费时间(参考《反杜林论》第1编,第四章)。对于他和马克思来说,宗教除了是一种历史的和社会的现象外,只不过是一种愚昧之谈。对问题不置可否,或者承认上帝只是一种不可证明的可能性的不可知论的态度,看来是不足引起他们认真对待的。他们把基督教改革运动看作是“革命”的运动,因为它表现了新阶级对封建制度的挑战。而且从长远来看,由于旧教会的被推翻为知识阶层的逐步世俗化开辟了道路,宗教也就越来越被看作纯粹是私人的事情。马克思在1854年中写的一篇关于《宗教权力的衰落》的文章中指出,自从宗教改革运动以来,知识分子“分别地开始解除各种宗教信仰对自己的束缚”;在法国和各新教国家中,哲学在18 世纪取得支配地位。在马克思的眼里,自然神论跟不可知论十分相似,它们都是一种抛弃旧教条的便宜方式。带来重大而肤浅变动的法国革命使上层阶级感到震惊,它们同在1848年的动乱中复活的各教派结成公开的联盟;但这在当时就已不足为虑了,政府承认基督教会的权威,这样做只不过是更为方便而已。马克思用1854年爆发的克里木战争为例描绘了这种情况,由于英国和法国站在土耳其一边,新教和天主教的教士不得不为异教徒战胜基督教同伴而祈祷,他认为这将迫使教士在将来更成为政治家的工具。按照恩格斯的说法,在19世纪中叶移居英国的有教养的外国人,对于他们所看到的中等阶级对宗教着迷的现象感到惊讶;但是当时世界各国的影响已经来到,从而产生了一种被他叫做“开化”的效果。像坦尼森和阿尔诺德这样的诗人以悲伤语调描绘信仰衰败,却以一种喜剧的光芒激发了恩格斯。恩格斯在1892年写到:不可知论几乎受到同英国国教会一样的尊敬,比救世主的地位高得多;用朗卡郡的一个富于表现的字眼来说,不可知论是“羞羞答答”的唯物主义(参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86页)。恩格斯接着论述了不可知论对事物或因果关系真实性不确知的哲学意义。以后的马克思主义者正是沿着这种思路运用这个术语的,特别是列宁在1908年跟经验批判主义进行论战时,极力论证马赫及其实证论学派的新奇观念只不过是从被恩格斯批判为有害的不可知论的休谟的老观念中派生出来的。在列宁看来,既承认我们的感觉有一个物质的来源,但又把它们能否给予我们关于物质世界的正确信息看作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这只是玩弄字眼而已。

个人认为尼采并非不可知论者,不可知论的典型代表是英国的休谟和德国的康德,尼采后期走向永恒轮回的思想,但我并不认为这便是不可论,不可知论是认为人无法完全认识世界,但尼采的思想中并没有这种思想,因此我认为尼采不是不可知论者。。。

以上只是个人看法,希望对你有帮助,本人也很喜欢尼采啊。。。

一元论:世界万物归结为一种本原的哲学学说,凡肯定世界万物的本原是物质的,属唯物主义一元论;凡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精神的,属唯心主义一元论;凡认为物质或精神统一为另一实在者,是其性质的不同表现,属中性一元论

二元论把世界本源归结为两种互不干涉的本源的哲学学说。人类哲学史上持有这种学说的人很少,最著名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但一般哲学史研究还是把柏拉图放在唯心主义范畴研究)和法国数学家笛卡尔。主张世界有意识和物质两个独立本原的哲学学说,强调物质和精神是同等公平地存在的。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和物质两个实体。二元论实质上坚持意识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

不可知论:认为人类不能(至少不完全能)认识这个世界,这是很多科学家,无神论者的哲学观。比如当代的比尔盖茨和巴菲特都是不可知论者,一般中国大陆哲学研究者将不可知论视作唯心主义认识论来批判。但实际上“不可知论”的合理性谁也不能否认,由于器官结构和其它认识局限性,人类在很多问题注定是无知的。因此不可知论者一般都否认“先知先觉”的存在(当然中国人对此有抵触情绪),是近代自然权利论的重要哲学依据,为人类思想进步的贡献不可估量。

1、哲学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者说是精神和物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方面,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

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的,就是唯物主义;

凡是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决定物质的,就是唯心主义。

第二方面,精神和物质是否具有同一性,即人的意识能否正确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可知论认为人们能够正确认识现实世界;

不可知论认为人们不可能认识现实世界。

2、四个派别的内在联系

①唯物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

②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

③个别的唯心主义者是不可知论者。世界上有两个著名的不可知论者,一个是德国的康德,一个是英国的休谟,他们在认识论上是不可知论者,在本体论上都是唯心主义者。

因此,不可知论属于唯心主义。

(回答完毕,若有价值,请予采纳)

以上就是关于可知论者与不可知论是不是同一个概念全部的内容,包括:可知论者与不可知论是不是同一个概念、无神论者和不可知论者冲突吗、哲学里的“不可知论”的真正含义是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63987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3
下一篇 2023-04-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