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士大夫为何会陷于困境?

读书|士大夫为何会陷于困境?,第1张

读书|士大夫为何会陷于困境

儒家文化的困境:现代士大夫与中西文化的碰撞

作者:萧功秦

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在封建统治中有很大的优越性,辅以科举制度,使得儒家文化传承了几千年。然而,近代以后,儒家文化限于困境。儒家文化为什么会迅速衰落?探究士大夫心态的演变,为我们观察中国近代史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而这正是萧功秦先生的《儒家文化的困境:近代士大夫与中西文化的碰撞》一书所回答的问题。

明清海禁下,中国与西方世界的交流逐渐脱节,进而变得封闭保守。郑和下西洋后,各国来韩的盛况,让士大夫群体产生了极大的虚荣心,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而四面都是“蛮夷”。在漫长的朝代里,清军翻越喜马拉雅,平定廓尔喀后,统治者甚至认为自己“武功高强”,完全可以拒绝“英夷”的一切要求。

到了近代,即使经历了两次失败的鸦片战争,士大夫们仍然把外族人理解为入侵与寇交界的“蛮夷”,类似于历史上的匈奴、契丹;把开放贸易和五口贸易理解为宋辽时期的“互市”;西方的天文数学被理解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夜观天象,掐指一算,清朝依然是世界的中心。更令人惊讶的是,在目睹了西方的科技成就后,驻外外交使节刘锡鸿强烈反对修建铁路。他在《奏疏》中列举了“不可行之八、不利之六、有害之九”的23条理由——凡是与“洋”字有关的,在儒生眼里都要批判。在他们看来,这是“卫道”,是为儒家的“道”辩护后来,曾纪泽仅仅因为家事坐汽船到长沙,引起了一批湖南官绅的抨击;郭嵩焘则是坐小蒸汽回湖南的无奈,湖南人烧他的蒸汽。

有意思的是,拒绝正视西方世界后,儒生们想象着如何打败对方。八国联军侵华之际,御史徐道坤说:“鸿钧祖师命五龙守大古。”吏部大臣上奏,要慈禧把各国大臣统统杀光,还说五台山高僧普济有数百神兵。光棍徐彤让慈禧烧香下跪请求骊山的母亲下凡灭洋。今天的人看了这些杂文,很难想象他们为什么会深信自己在一个神话里——鸿钧老祖、骊山老母可以下下界,五台山的和尚可以传豆成兵...直到八国联军官兵在故宫拍照,才给中国士大夫泼了一盆冷水,让他们从想象的世界中清醒过来。

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只是偶尔有波折。但对于近代中国士大夫来说,思维的停滞和非理性的排斥,让一个大国充满坎坷。两千年前的儒家经典主张“学而审问,思而慎行,辨而明辨,行而信”。但在现代,士大夫大多只是把这部经典留在了纸面上,如何在实践中不陷入困境?

作者:李欣

编辑:姜楚婷

编辑:朱子芬

*文慧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175637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3
下一篇 2022-09-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