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推行改革得罪士大夫使其有暴君之称

秦始皇推行改革得罪士大夫使其有暴君之称,第1张

秦始皇推行改革得罪士大夫使其有暴君之称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有400多个皇帝。如果只是“残酷”,秦始皇估计连前100都排不上。比如在后世,这些“暴君”的标准要素相当不起眼,有些方面完全不着边际,比如杀皇族,杀兄弟姐妹,肆意消灭英雄,在无休止的战争和灾难中漠视老百姓。后人把秦始皇当作暴君的“代言人”,主要是因为他充当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改革者是有风险的,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改革者。

周武王元年(公元前1046年)周朝建立后,为了在当时的生产和交通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发展疆域,将世界划分为几十个或几百个小王国。这些诸侯国虽名为周皇帝的大臣,但随着长期的独立,逐渐在文化、文字、甚至语言(邯郸学步:走路的方式会不一样)上有了差异。如果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最终诸侯国很可能会越走越远,导致永久分裂,战争不断。

六国统一后,秦始皇只有把夺取的诸侯国领土分给子孙和战功,继续沿用过去千年的旧秩序,他才是征服者。但他随后的一系列大政方针,如同道、同文、统一文字、度量衡,最重要的是:当一些大臣提出要广封子弟时,他感叹道:“天下一直在苦战,以至于出现了一个王厚,先立天下,再立国家的赖宗淼,是一个树兵。”因此,全国分为36个郡,由警卫、指挥、监督等公务人员管理。

这些政策成为此后两千年中国封建王朝的基本框架,为中华民族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历代王朝都不曾逃脱这一思想,也正是因为这一创举,秦始皇被誉为千古第一帝。

今天回过头来看这种变化,似乎是顺理成章、顺理成章的,但他终结的是之前延续了近千年的“先王”秩序,以及它给当时的社会各阶层带来了怎样的冲击: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在任何时候都是最难改变旧习惯的,更何况这种习惯已经沿用了近千年。废除分封制后,六国贵族的长辈和子女失去了以前的特权和既得利益,内心的愤怒、焦虑和仇恨可想而知。原本依附于他们的士大夫,不再能通过为权贵服务而在仕途上获得成功。他们必须像普通人一样做出贡献才能致富。他们的抱怨和不满也可想而知。各国人民虽然脱离了贵族的挤压,但客观上需要一定的过程来适应严密的法网。

所以在各阶层的不满下,推行这一制度的改革家秦始皇自然不会落下什么好名声。

因为政治路线和权力分配的不同,秦始皇得罪了士大夫阶层。

对士大夫最严重的冒犯,自然是后世所熟知的“焚书坑儒”。

实行郡县制后,朝野对这一政策的反对声一直不绝于耳。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连儒生都在朝廷上声称:“事若能久而不鉴,则不闻其事。”也就是如果不实行分封制,秦朝的日子很快就要结束了。

为了避免儒生盲目复古、批判今人的行为造成混乱,秦始皇听取了李斯的意见,禁止私人收藏诗词、书籍等经典书籍。

“窃儒”另当别论。战国时期,一大批儒生开始研究使人长寿的“魔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还安排盛等人替他研究这个问题。但这些人不仅拿了钱什么都不做,反而暗地里嘲讽秦始皇刚愎自用,贪图权位,不信任儒生,然后携款潜逃。

秦始皇一怒之下,下令逮捕咸阳与卢生等人有交往的儒生、方士,严厉审问;这些士子互相告白,共涉及460余人,“咸阳,这是一座流行的城市”,然后告诉世人,要以他们为榜样。

但焚书坑儒就是所谓的“残忍”吗?显然不是,这更像是秦始皇支持的法家和想要分享权力的儒家之间的博弈。

可惜后世儒家掌握了封建时代的话语权,所以当初镇压他们的秦始皇,难免被指责为“暴君”。

这也正应了那句话: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改革者秦始皇的代价不仅仅是暴君的名声,更是第二次生命死去的政权。但他的尝试却成了汉朝的正面经验。从这个角度来说,秦始皇的改革是成功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176487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4
下一篇 2022-09-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