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市委书记的早餐,为何被国务院点赞?

一位市委书记的早餐,为何被国务院点赞?,第1张

一位市委书记的早餐,为何被国务院点赞?

芜湖起飞了!

文|中国商人

历史上的芜湖虽然被长三角黄金经济带环绕,但在上海、苏州、杭州、宁波的光芒下,无论是经济体量还是产业地位,都一直缺乏存在感。

2020年芜湖GDP增速仅为3.8%。如果拉一张长三角某市的成绩单,芜湖只能排第21。

但一年后,芜湖GDP增速达到11.6%,领先长三角41个城市。

这种变化是怎么发生的?

[如果企业有什么困难,请说出来]

“有什么困难,尽管开口!”

这是一个普通的星期六早晨。饭桌上摆着面条、豆浆、煮干丝。几位芜湖的企业家和市委、市政府的负责人正在吃早餐、聊天。

早餐前,市委书记只提了一个要求——在座各位不要害怕畅所欲言。

一位企业家记得一个细节:下小雨时,山邀请企业家坐在桌子的里侧,他和同事坐在更容易淋雨的外侧。

从2021年开始,芜湖的企业家基本上都参加这样的周六早餐会。

2021年3月,芜湖市委副书记建议开早餐会:把全市企业家都请来,没有官话,只提问题,谈困难。两个月后,他被提拔到党委书记的位置上,这个创举也被用上了。

在安徽,芜湖是第二大经济体,但与“老大”合肥相比还有7000多亿的差距。

一次去上海,单程前受到了极大的“刺激”。上海的规模还在高速发展,芜湖的腾飞迫在眉睫。

发展区域经济关键在企业。商业环境决定了企业发展的空速度,企业家对商业环境最有发言权。

于是,每周一次的早餐会就成了一种方式前与当地企业家交换意见的起点。到目前为止举行的49次早餐会,以前从未缺席过。

一个多小时的早餐会上,演讲者是企业家,听众是政府官员。创业者提出的困难和问题,会一一记录下来,分配到各个职能部门跟进。从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支持,如何降低物流成本,如何吸引紧缺人才……所有的决策意图都来自聊天。

单向锋在与创业者打交道时,反复强调“快”字。

据统计,自第一次早餐会以来,芜湖市相关部门共收集、备案涉企事项218件,截至目前已解决145件。

一位参会的企业家说,他在早餐会上提出的产业链问题,第二天就得到了回答。

“我以为能参加早餐会的都是知名企业家。我怎么能够资格?”说方言的滕在被邀请参加后感到非常惊讶。

早餐会上不仅出现了知名企业,还有小微企业;不仅是创业者,还有大学生、农民创业者;涵盖芜湖所有工业领域,以及企业的所有环节。

尤其是去年6月,一场备受关注的小微企业专场,聊到了芜湖“小老板”们的心里。

“大家慢慢吃,边吃边聊,别急,大家都有说话的机会。”单向的开场白让在座的小老板们放松了不少,很暖心:

“企业的初创阶段往往最需要关注和帮助。”

早餐聊企业家心声,成为芜湖的一张名片。之后,单向早餐在深圳和北京相继举办,带来了诸多连锁效应。

“从不参加早餐会”也因此成为芜湖投资圈的风向标。一位投资人透露,参加早餐会的项目,基本都是盲投1000万起步。

如今,在芜湖,很多创业者都在排队吃早餐。而在这49次早餐会中,会后的合影,每一个C位,都是留给创业者和一线工作者的。

↑早餐会后合影

[企业该享受的政策要马上兑现]

“最好的商业环境是在市场经济的逻辑下,让企业盈利。”

喊也没用,帮企业盈利才是王道。他的主动,从一路之前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就可以看出来。

对于企业发展的根本,新上任的党委书记一语中的:

“企业能不能在一个地方落地,其实关键不在于做事的速度,最终还是要看企业能不能盈利。”

“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增加1%的利润,涉及到企业技术、产业链、政策条件的全方位改造。但是市委书记决心要做。如果能做到,每个企业增加1%的利润,加起来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定下目标后,我带着相关部门一个方向,研究了对芜湖经济发展有较大影响的300家企业。

拥有经济学博士学位的他拆解了这些企业的资产负债表,综合分析了企业的成本和利润构成,成立了能源、用工、物流、税费、融资等9个工作组,分别研究降本增效措施,帮助企业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利润率1%。

“企业不需要你教他们怎么做。它的运营成本能不能降低,能不能直接带来1%的利润率提升,都会让他们觉得看得见摸得着。这是建立我们目前商业环境的起源。”

1%的利润,政府说不算,企业说不算。之前单向规划,一定时间后请第三方评估,看是否真的达到了1%的量化目标。

这个“芜湖百分之一工作法”后来被国务院公开通报表扬。

他也做了很多努力来改造服务流程。曾几何时,小企业想享受一项政策,要经过几十道审批,盖一百多个章。现在单向前进,“不要让企业找政策,让政策找企业”。

他正在建设一个网上政策超市,把分散在网上各个部门的惠企政策标准化。只要输入企业代码、法人代表等信息,他享受的政策马上兑现。

“芜湖要让保单兑现像网购一样方便。”一个承诺在一个方式之前就已经给出。

从“早餐会”到“1%工作法”再到“政策找企业”,这些改善营商环境的策略从根本上增强了芜湖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2021年,芜湖市新签约亿元以上投资项目700个,同比增加240个;在建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763个,居全省首位;实收资本1664.6亿元,位居全省第二,同比增长15.1%。

用芜湖人的话说:“芜湖腾飞了!”

一年前的单向,我还在想怎么把芜湖热起来。现在芜湖真的火了。欣喜之余,他也坦承,芜湖的GDP目前还很脆弱,还需要更多的时间。他很兴奋地向企业家宣传:

“有什么需要随时打电话给我们,一定要做好!”

↑早餐会交流

[一个好的企业可以造就一个好的城市]

现在的环境,大家都不好过,尤其是创业者。芜湖的营商环境营造,相当于给焦虑的创业者打了一针强心剂。

企业的发展与城市的命运息息相关,地方政府与企业从来都是命运共同体。

政策不给力,当地营商环境不好,企业只能更加无奈;企业发展不好赚不到钱,也不能为当地团队贡献一份好的业绩。

芜湖的经济飞跃和地方政府对政商关系的处理,为全国293个地级市和更多的县区政府提供了样本。

其实有时候创业者并不是要求一个好政府,而是需要政府的态度。这个姿态不是陪创业者散步,而是倾听,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痛点。

“城市要为企业服务,要培养优秀的企业。帮助企业提高利润才是商业环境的关键!”单向以前,这句话给了创业者最有效的安慰剂。

当地政府有姿态,努力营造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为企业保驾护航,让当地企业家安心经营。只有稳定了企业,才能稳定当地的GDP、就业和民心。

这也是政商关系的最佳状态:不触“红线”,不越“雷池”,友好、明朗、有为。

一粒种子只有在良好的环境中才能发芽、生长、开花、结果。未雨绸缪总比止步不前好。时间不能等,企业也耗不起。

在这一点上,更多的本土机构可以向芜湖学习,打起精神,放下身段,加强与企业家的沟通,与本土企业“融为一体”,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共渡经济难关。

而企业家,不管是大企业家还是小厂主,都可以“脸皮厚”,不用那么担心。为了更好地生存和生活,他们应该与政府领导人沟通他们的要求、困惑和计划,并寻求支持。每个人都应该坦诚相待,敞开心扉。

政府对企业是什么态度,企业会用什么样的精神面貌去回馈。政府以善意的营商环境全力支持企业在各自领域的发展壮大,这些企业将共同展现城市的风貌和气质。

如今,江苏南京、河南南阳、山东潍坊、湖南株洲、河北衡水、安徽滁州等地都设立了“早餐会”。中国最早的政企早餐会甚至可以追溯到2006年的河北廊坊。当然,早餐只是一种形式。倾听企业的诉求,帮助企业早点解决问题,这才是根本。

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在中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从来都不是简单的进退的问题,而是政府能否构建市场运行的基本框架和空的问题。这需要大量的资源和一步步的建设。

如果政府不主动去做这些事情,市场经济和所谓的“创业”,就不会像变魔术一样自动出现。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认识风云人物,阅读韬略传奇。

保留所有权利。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168882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19
下一篇 2022-09-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