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只债基暂停个人申购,发生了什么?

多只债基暂停个人申购,发生了什么?,第1张

多只债基暂停个人申购,发生了什么?

中国基金报记者李书超

在权益类资产调整、资金涌入固定收益类资产的大背景下,近日,多家债基公司闭门造车,针对个人投资者发布“限购令”,限购金额从0元到1000万元不等。

多位基金业内人士表示,今年3、4月份以来,部分未到期的中短期债基和普通债基确实受到了资金的积极认购。为避免摊薄投资者收益,应对中短期债权投资中的“资产荒”,各类公募也采取了限制认购、久期、加杠杆等多元化投资策略,争取债基产品的超额收益。

多个债基暂停个人认购

限购额度为0-1000万元

近日,鹏华基金和国联安基金均发布公告称,为保护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确保基金平稳运行,暂停个人投资者对公司鹏华0-5年期利率发起式债券和国联安中短期债券的申购、转换及定期定额投资业务。暂停申购的起始日期为5月24日。

除了上述基金,5月以来还有广发景明中短期债、海富通瑞兴3个月固定债、应永华嘉信用债等多只债基。,而个人投资者也实施了暂停申购或暂停大额申购的措施,限购额度从0到1000万元不等。

从归属分析,上述基金今年以来均取得较好收益,投资业绩优异,多数产品在同类型基金中排名靠前;其次,这类基金的机构投资者占比较高。5月份以来限售个人的债基中,去年底机构持有人平均份额达到93.41%,平安汇鑫3个月发债机构份额达到100%;第三,在今年的股市调整和银行理财向净值化转型中,优质债基也受到各类投资者的追捧。

针对债基限制个人客户的现象,景明中短期债基金经理宋表示,今年以来,权益市场波动加大,投资者风险偏好降低;然而,货基基金的收益率却日渐下滑。相比较而言,中短期债基和普通债基成为部分低风险基金置换和强化货币的现实选择,近期购买量较大。为了避免摊薄股票持有人的收益,部分债基主动选择了限购。

永开泰中短期债基金经理陆玉婷也表示,永盈讯利短期债和开泰中短期债获得了很多投资者的喜爱和关注。公司对短期人气较高的两款产品均暂停大额申购,以达到更好保护原投资者收益的目的。长期以来,应永基金始终将持有人的利益放在首位,着眼长远,致力于为投资者创造更好的投资体验。

陆玉亭分析,今年以来,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俄乌冲突、海外发达经济体普遍加息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实体企业投融资需求回报率下降,股权等风险资产表现惨淡,避险情绪上升,导致资金流向风险相对较低、收益相对稳定的固定收益市场。其中,以追求“稳中求进”为主的短期债和中短期债基金因其较好的表现备受资金追捧;随着中短期债券收益率下降,中长期债券弥补涨幅,中长期纯债券基金优势凸显,更多投资者关注。

上海一位公募市场部负责人也告诉记者,今年以来,股市、债市波动加大,短债基金等固定收益类基金受到极大关注。今年以来,他们一直在积极购买,尤其是3-4月份以后,公司中短期债基个人购买明显加快。

“随着基金规模的增加,可配置资产有限,后市不确定。所以很多中短期债基金和普通债基都开始了大额限购。”该负责人表示。

中短期债券面临“资产荒”[S2/]

公开募股和提高收入的多项措施

事实上,随着今年中短期信用债的火爆,这类投资产品也开始凸显交易的拥挤,“资产荒”现象愈演愈烈。

多家公募表示,各类基金对中短期债券的追捧,可能导致投资于该类资产的各类资产债基收益率下降,各公募也将采取各种措施应对市场的这种变化。

上述上海公募市场部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利率处于历史低位,利率反弹风险加大,配置长期债券的意愿降低。因此,中短期债基的市场关注度明显上升,但短期内更多资金的涌入也会加大产品的资产配置压力。

在公募市场部负责人看来,个人投资者的涌入更有利于债基规模的稳定和债基持有人结构的优化。但上述基金对个人客户的额度认购可能主要是两种情况:一种是机构“单销”产品,为机构客户设定特定的风险收益特征,此类产品可能会限制个人客户参与;另一方面,部分公募此前已发布机构和个人限额,近期个人限额进一步下调。总体来说,个人的限额会高于机构投资者。

赢基金陆玉婷也表示,今年以来,由于短期债和中短期债的快速增长,资产配置中的“资产荒”现象加剧,该类产品的静态收益也在下降。

面对这样的环境,陆宇庭表示,一方面,我们会继续做出准确的判断,通过久期、骑行、杠杆、信用等策略的多元化,争取超额收益;另一方面,也必须认识到,收入下降趋势有客观的市场因素。对于管理者而言,应审慎对待收益背后隐藏的风险,为追求高于市场的合理预期收益,应避免投资组合的过度风险暴露。对于投资者来说,可以在利率普遍下行的环境下,适当降低投资的预期收益率,或者充分认可收益与风险相匹配的原则。

广发旗下基金宋也表示,她采取的是高等级信用券策略,即主要做0.5-2年久期的高流动性信用债,根据市场灵活判断。

“今年的配置策略是在波动性和回撤以及风险控制上下功夫。”宋表示,她在投资中更加注重信用风险的控制和头寸管理。在经济增长面临压力的环境下,她不得不回避产业债券和潜在的信贷风险。

编辑:乔伊

版权声明

中国基金报享有本平台发布的原创内容的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授权合作联系人:于先生(电话:0755-82468670)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156022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10
下一篇 2022-09-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