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最需要父母的年龄

小孩最需要父母的年龄,第1张

家长老师必读:各年龄段的孩子迫切需要什么?

3岁前的孩子需要依恋,家长要及时满足他们的生理需求;3-12岁的孩子需要规则,家长要坚定地对他们说“不”;青春期的孩子需要选择的权利,家长要耐心把他们当朋友。......

父母不禁焦虑起来。怎样才能让孩子的眼睛充满幸福和温暖?

一个

0-3岁的情感教养

0-3岁是孩子与家人建立一对一依恋关系的时期,这种依恋一直积累到12岁。

依恋是情感的起源。当孩子与某人形成依恋关系时,他与被依恋对象在一起时会感到快乐。当你难过的时候,孩子只会因为依恋对象的出现而得到安慰。

当你对自己的执着满意的时候,你会很开心,很放松。放松的时候,看到外面的东西会很开心。

“很多孩子在青春期都有伤害父母的行为。不用问,这些孩子大多在12岁之前没有被父母抚养过,情感联系没有形成”。

“应该给妈妈3年产假,有利于培养婴幼儿正确的依恋关系。”在公开场合,李玫瑾教授不止一次公开呼吁。

起源于美国的“哭闹免疫法”一度风靡全球,中国年轻父母也追捧不已——孩子哭闹时不能马上抱起,有利于培养孩子独立睡觉的好习惯,避免哭闹的习惯。

李玫瑾教授不同意这种观点。

她说,在吃喝睡的无能期,孩子只能通过哭来表达自己的痛苦。这时,家长应立即抱起孩子进行安慰。

对于长时间哭闹且无法安抚的孩子,其内脏的自主神经系统会形成过度紧张的记忆,从而影响其气质。

比如我们生活中有很多“陆奴”“键盘侠”。殊不知,他们“一点一面”的火爆脾气源于父母的粗放式养育,一岁之内各种生理需求得不到满足。

喂你怀里的孩子。养育者的气味会让孩子感到温暖。食物和熟悉的气味会让孩子感到舒适和快乐,有利于依恋关系的建立。

两个

3 -12岁性格养成

爱情是一种营养,但不是全部。从3岁开始,孩子逐渐有了理解和表达的能力,这是孩子“立规矩”的关键时期。

三岁时,父母要学会对孩子说“不”;

四岁时,父母要教会孩子等待,自律;

五岁时,父母要在诱惑训练中教会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并示范如何与他人分享;

六岁的孩子在体育运动中要学会吃苦耐劳。

3岁左右,孩子的哭闹不是生理需要,而是心理需要。

那么如何制止孩子的无理哭闹呢?

比如孩子因为拿不到手机,不能在家看动画片哭。

这时候家长要带着孩子走进卧室,微笑着看着孩子一个个哭。

直到孩子哭累了,父母才可以起身离开去拿热毛巾给孩子擦脸,让孩子感受到他们对他的爱。

等孩子情绪稳定下来,家长会心平气和地跟孩子讲道理:“如果妈妈要看手机,爸爸不给妈妈,妈妈就像你刚才那样哭,好吗?”你已经长大了,有什么需要可以说,哭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面对孩子的教育,李玫瑾提醒家长,教育孩子尤其要做到“四不要”:

1。不要骂孩子,不要打孩子,不要和哭闹的孩子讲道理;不要离开孩子。

“对于爱哭的孩子来说,父母的道理就像耳边的噪音;同样,如果把孩子一个人留在房间里反思,就相当于坐月子,没有任何教育意义。"

鼓励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倾听父母的想法,与孩子建立民主沟通的模式。

很多家长反映“孩子中学不爱学习,上课坐不住,东张西望,影响学习成绩。”

大多数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都是跟着爷爷奶奶和其他爷爷奶奶长大的。这是因为老年人的生活没有节奏和规律。“一会儿给孩子吃地瓜,一会儿带孩子去邻居家。久而久之,孩子的注意力就会变得分散。”

早年不及时的教养会让人成年后对自己缺乏控制力。

2。四岁的孩子如何开始懂得等待和忍耐,从而培养自律?

选择一个放松的周末。家长可以带孩子去商场挑选玩具。

孩子被选中后,家长可以说:“这个玩具超出了我们的计划。你知道为什么爸爸妈妈每天都去上班吗?每30天只支付一次。家里的一切都需要规划。这个玩具你需要120元,但是根据妈妈的预算方案,我们只能买100元起的玩具。如果我们今天把它买回家,我们下周的食物钱就没了。”

“如果妈妈这周努力加班,下周末就可以把这个玩具买回家了!”

家长可以利用这个机会问问孩子,因为要加班,所以你要早点睡觉,好好吃饭,收拾好玩具。......

3。延迟满足会让孩子学会等待和忍耐。

除了买玩具,李玫瑾教授建议,在孩子三岁后,父母可以利用周末让孩子坐在办公桌前安静地做一些事情,如拼图和绘画。

三岁时,完成一幅画需要10分钟,四岁时,一次需要20分钟。孩子六岁上学,上课时间35分钟就能集中注意力。

4。从五岁开始,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和与人分享的能力也要逐步培养。

这时候家长要适当利用诱惑训练,帮助孩子形成这样的能力。

1。巧克力的诱惑

准备孩子最喜欢的零食,比如巧克力。

设计一个游戏,把巧克力分成三份,拿出其中两份,对孩子说:“宝贝,你可以把两块巧克力都拿走。你可以自己管理它们。”如果你今天能吃一个,明天又能吃一个,你妈妈会奖励你明天再吃一个。"

大多数情况下,孩子第一次有决定权的时候,大多会一下子吃两块巧克力,自然得不到第三块巧克力的奖励。

一个月后,第二次玩游戏时,孩子会吸取教训,按计划品尝巧克力,逐渐养成自律的好习惯。

告诉孩子“这是你妈妈的考验,不要着急,长大了要学会等待”。

2。餐桌上的分享

我小时候总是在饭前准备好桌椅和筷子,等家人坐好了再动筷子。

爸爸加班不能按时吃饭,妈妈会用干净的筷子给他单独留一顿饭。

最好的水果也会留给不在家的家人。

父母在生活中的行为会让孩子学会分享。

从四岁开始,孩子要多参加体育活动,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3。体育运动中的努力

跑步可以锻炼孩子的呼吸和耐力,也可以锻炼孩子的勇气。

孩子在跑步过程中会上气不接下气,等过了这个阶段,就会发现没有不良反应。这时候家长可以告诉孩子“生活中出现这种情况,刚开始工作特别难。坚持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也不过如此而已”。

孩子学游泳的时候会很害怕,觉得自己要死了。后来他会发现,只要不放弃,就能学会。

这时候,家长可以告诉孩子“什么都不会来会。这个过程是他们自己控制外界的过程,他们不能因为害怕而拒绝尝试”。

三个

12-18岁的个性培养

女孩从12岁开始,男孩从14岁开始,第二性征开始发育,儿童进入青春期。

面对中学生,家长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帮助孩子成长,尊重孩子的选择权。

比如,孩子进入高二后,家长可以和孩子讨论未来的职业方向,给孩子提供至少五种未来职业选择。

在选择的过程中引导,而不是粗暴的“管”。

电视剧《少年派》中的小主角林是一名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林文科优势明显,但数理化一塌糊涂。

她妈妈强迫她通过所有的科目。......

那么当孩子出现学习困难时,家长该如何引导呢?

学习困难怎么办?

李玫瑾教授的女儿高中数学成绩不好,于是找了一个优秀的课外老师来补课。但女儿直言不用补数学,还不如把钱花在英语和历史学习上。

出于对女儿意见的尊重,我把重点放在了英语和历史上。最后,女儿高考英语成绩提高了50多分。

孩子对自己的认知最清晰。给他们表达的机会,尊重他们的节奏。

《少年派》中林和钱三一之间懵懂的恋爱关系牵动着双方父母的心,做事一向稳重的佩茵跑到学校找班主任和。

这也反映了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对恋爱问题的紧张和焦虑。

那么青春期的你是怎么和孩子讨论爱情这个话题的呢?

有一次,母女俩在一家商场选衣服,去了第一家店。我女儿喜欢上了一件衣服。李玫瑾鼓励她除了这件衣服之外,再看看其他商店。在不断购物的过程中,女儿在比较中发现了其他更优惠的选择。

“找对象就像挑衣服。中学是第一家店。如果在中学就早恋,以后大概就看不到更好的男生了。”

女儿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养成了正确的爱情观。

一个人除了工作,还要有健康的身体,美好的家庭,良好的人际关系等。孩子越感性,就会越快乐。不要强迫孩子简单地成功。

育儿是对孩子心理的投资,这种投资是无价的。

让孩子记住养育者的声音、样子、气味,形成依恋,是一种无形的心理资本,也是孩子未来生活的巨大财富。

本文来自网络,仅供交流学习。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END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122812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18
下一篇 2022-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