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圣寺三塔历史简介

崇圣寺三塔历史简介,第1张

崇圣寺三塔位于大理古城西北1.5公里处,西临苍山英乐峰,东临洱海,距山脚约1500米。桃溪河向南336米向东流。北有梅溪河76米,东有滇藏公路。第三座塔由一座大塔和两座小塔组成。这座宝塔,也被称为千寻塔,被当地人称为“写作塔”。高69.13米,底9.9米。是大理典型的密檐空方心砖塔。南、北塔共十级,高42.17米,为八角形砖砌宝塔,檐近[/k0/]心。三座塔直立,千寻铁塔在中间,两座小塔由北向南呈拱形。

崇圣寺的三塔建于南诏全丰年间(公元824-859年)。一、大宝塔“钱逊宝塔”建成,高69.13米,为方形砖砌宝塔,檐密,共16层。后来,修建了南、北两座塔高42.19米的宝塔。它们是一对八角形的砖砌宝塔,都有10层。三塔的修建,除了佛家宣扬的能成佛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古代大理,“泽国多洪”。古书《进士萃编》中记载:“天下名龙拜塔畏彭,大理曾为,故为镇。”相传古代有三座塔,是铺一层土建一层塔。在塔被修复后,土壤被一层一层地挖掘,以使塔出现。所以有“建塔”、“掘现存塔”之说。当这座塔建成时,这座桥像小山一样高,有10多里长。修塔的时候容量不足,用山羊来扛砖。现在大理的银桥村,古时候叫“塔桥村”。据古书记载,当时修建了三座宝塔。雇佣了七百七十万工匠,花费了四万多黄金,用了八年时间建造。三塔建成后,崇圣寺大规模兴建。

这三座塔建造的具体日期总是以不同的方式记录下来。一般来说有:

①尉迟敬德造唐贞观(627-649);

②唐开元元年(713年),龚涛、易慧使;

③南诏王劝冯友宝于天启十年至元年(唐太和七年至开城五年,833年至840年)修建;

④由徐峥博士作,保和十年至天启九年(唐太和七年至大中二年,833年至848年)。根据内地类似古塔的建筑年代,云南应该更晚,然后再与原崇圣寺和中塔的相关文物和记载进行考证。似乎中塔应该是南诏全封祐王(824-859在位)时修建的可能性最大,而两座小塔比中塔晚或最晚。建于大理国初期,先建宝塔,后建两座小塔。

据《南诏野史》(胡本、王本)、《古柏通志》等史料记载,当时修建崇圣寺和主塔时,寺基距此7里,圣人李建三塔,890间房屋,11400尊佛像,40590斤铜,708000余劳力,耗费金银布帛,

元武宗“颁圣旨”时,封他为方丈和尚,保护寺院财产,免除粮税。到了元代,又进行了修缮,使“殿宇焕发新生,三塔挺立,金碧辉煌,气势磅礴,山衬(平)”了。

明代李元阳重修,也有“三亭七楼九厅百宅”。当时寺内有五宝:三塔、巨钟、雨铜观音、道士宋碑、佛牌。

徐霞客到大理时,仍见“崇圣殿前三塔,四面参天松糯”。西边从山门进来,三塔对面有钟楼,极为雄伟。建筑后面是正殿,正殿后面是“玉柱观音堂,铜像一尊,高三尺”(《徐霞客云南之旅日记八》)。据说寺内洪钟建于建安十二年(公元871年),“其径一尺有余,而厚如一尺”,“其名可达八十里”。

明郑德九年(公元1514年),地震,千寻宝塔“裂两脚,似断竹”,后“十天复生”。

三塔基础结构相同,黄土基础,全屋基础。没有“地下宫殿”。空直墙、穹顶、实顶地板的做法是一模一样的。塔闸的形式和结构虽然不同,但只是简单和复杂。北(南)塔加上相轮就是千寻塔的塔形。用大石头棒稳柱的方法更是类似。大理的崇寺、宏声塔、佛图塔三塔的屋檐是偶数,与奇数的约定相反。南北宝塔有10层,佛图寺有12层,千寻宝塔和洪圣寺宝塔有16层。砖的规格,千寻铁塔大约有15种型号。北塔大概有八种,除了47-52cm长的砖,其他规格完全一样。砖质细腻,声音清脆。砖的背面标有弦线,砖的侧面印有名称或塔符号。瓦工的名字有左光、左丑、春丑等。胶结材料包括赤泥和砂浆。

南北两塔不仅结构、造型相同,而且大部分都是一样的。有趣的是,两座塔相对倾斜,南塔倾斜18°,塔顶偏心93cm,方向为西北。北塔倾斜12°,塔顶偏心90cm,方向为西南。根据“翼旁第二塔朝内”的记载,400多年前是一座斜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tour/29312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6-06
下一篇 2022-06-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