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丝绸之路中断了很久?
丝绸之路一词是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首先提出的。
然而古代中国人并没有这样的名字。古代中国人大多模糊地将今天丝绸之路所覆盖的内亚等地区称为“西域”,给丝绸之路增添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那么为什么西方人这么叫呢?一方面,在西方人眼里,中国丝绸是不可多得的奢侈品,象征着财富和地位;另一方面,丝绸穿着极其舒适,这对于受够了炎热天气的西方人来说也是一个福音。
所以,从罗马帝国统治地中海到后来的蒙古帝国,丝绸一直吸引着西方人的目光,所以他们把中国叫做“丝绸之国”,也就是“塞里瑟”,中原也把罗马帝国叫做“大秦”,真有意思。
丝绸之路的开辟始于西汉武帝时期。当时,汉武帝为了给自己寻找新的盟友对抗匈奴,两次派大臣张骞带人出使西域,接触受匈奴压迫的西域各国。张骞出使消耗了大量金银财宝,但也扩大了汉帝国的影响。
在后来的漠北之战中,汉军击破阿提拉朝廷主力后,这些西域诸国大多趁热打铁参加了抗击匈奴的战斗。
墙倒众人推。在汉军和其他游牧部落的联合打击下,匈奴不得不狼狈地收缩在西域的势力,“丝绸之路”也因此畅通。
但是,丝绸之路的畅通,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汉帝国强大的军事实力之上的。一旦汉帝国的军事控制放松,丝绸之路很可能会再次中断。
与此同时,匈奴在西域的垄断统治崩溃后,出现了一个伟大的政治真理空区,很快被一直被匈奴压制的民族夺取。比如鲜卑人、羌人相继崛起。此后,它们成为威胁丝绸之路畅通的新的不稳定因素。
果然,西汉灭亡后,借着中原王朝的契机,匈奴卷土重来,西域其他民族也相互争斗,秀场遍地,丝绸之路再次中断。
后来,为了消除匈奴对西域的影响,东汉杰出的政治家班超等人出使西域。他们出其不意地杀死了几个依附匈奴的部落首领,对他们的各部产生了极大的心理震撼,西域得以再次看到依附汉帝国的高潮。
但是,跑丝绸之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断耕耘。班超死后,他们的后继者刚愎自用,无法有效统一西域各国。此时东汉内部的权力斗争也让帝国越来越无力处理西域事务。丝绸之路两次中断,东汉未能延续西汉武帝的辉煌。
东汉灭亡后的三百多年里,中原地区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丝绸之路的开通几乎无人问津。
然而,虽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丝绸之路让许多商人望而却步,但发源于南亚次大陆的佛教却通过这条路线传入中原,并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朝的西域
长达 300多年的割据局面在7世纪被逆转。公元632年,统一的唐帝国的出现,为丝绸之路的畅通提供了有利的前提。
这一时期,唐帝国的主要敌人大多集中在西北地区。他们是政治实体,如吐谷浑、突厥和吐蕃。面对复杂的局势,唐朝的政治精英们采取了瓦解的趋势。他们时而与A联手对抗B,时而在B陷入绝境时支持B。
由于唐帝国几代统治者的努力,西北地区的许多强敌都遭受了同等程度的打击,唐军也在今天的新疆天山南北地区开辟了自己的根据地,即安西四镇。与西域、北朝一道,为畅通丝绸之路、保卫西北边疆做出了突出贡献。
然而好景不长。安史之乱爆发后,为了平叛,大量驻守唐军西北的精锐部队被内部抽调,西北防务空空虚。吐蕃等人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他们与另一支强大的游牧回鹘争夺唐帝国在西北的领土,丝绸之路再次中断。
安史之乱平息后,长安中央政府派人到安西军事重镇安抚民心,但由于国力所限,帝国再也无法调拨一兵一卒支援这些边境地区。毕竟鼓励的话代替不了真刀真枪。安西四镇在9世纪中叶落入敌手,丝绸之路畅通的目标变得遥不可及。明朝以后的西域
唐朝灭亡后,直到蒙古帝国建立,丝绸之路一直处于地方势力竞争的平衡状态。蒙古骑兵到达后,花拉墨子、黑契丹等地方政府相继失陷,蒙古军团一路向西,高歌猛进,丝绸之路恢复通畅。
然而,蒙古人在扩张的同时,其上层阶级也在分裂。忽必烈与兄弟们的权力之争导致了争斗,蒙古帝国陷入了分裂。从帝国分离出来的察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统治着中亚。他们不仅切断了中间的丝绸之路,还多次出兵攻打忽必烈政权。忽必烈政府不得不长期派兵抵抗其进攻,丝绸之路的开通也就不再提了。
元朝灭亡后,朱元璋大军北伐,西征。结果明军在进攻和森林战役中损失多达40万人。面对惨烈的伤亡,朱元璋无奈迫使西北军转守为攻,丝绸之路长期保持分裂状态,直至清朝建立。
清朝建立后,盘踞在今天新疆地区的蒙古部落准格尔对大清帝国在内地的财富垂涎三尺,使丝绸之路上的局势雪上加霜。
而就在这时候,俄罗斯在中亚的扩张也让丝绸之路的形势越来越复杂。面对危机,清朝君主曾多次在西北兴兵,但都以守城告终,丝绸之路的主导权也落到了俄国人手中。
丝绸之路的长期中断,有着极其复杂的历史因素,既有中原王朝精英们应对策略出现问题的原因,也与农业帝国本身动员有限,无法长期控制西域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