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先民在先秦之前的文献中被称为“千手”。一般认为侗族是从古代百越的一个分支发展而来的。侗族文化是什么样的?
侗族以大米为主食,也吃小米、玉米、小麦、高粱、土豆,但一般都是混合着吃,以调节口味。以食肉家畜为主,包括猪、牛、羊、鸡、鸭、鹅,尤其是鱼。蔬菜种类很多,有青菜、大白菜、萝卜、茄子、豇豆、黄瓜、南瓜、冬瓜、白瓜、辣椒等。
女人经常上山采集野竹笋、蘑菇、蕨菜等配菜。男人捕猎野猪、竹鼠、野鸡、鸟等。在业余时间。
酒在侗族人的饮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酒大多是糯米做的,家家户户都会酿造烘焙。董家好客,以酒为礼,以酒为乐,平时以酒解乏。糯米、油茶、酸菜、鱼是侗族人民喜爱的传统食品,与民族习俗密切相关,是公认的侗族风味。
大部分地区一日三餐,很多地方早餐吃油茶,午餐叫早餐。吃饭时,人们一般会摆矮桌短凳,用筷子,围着桌子吃饭。有“牛肉扁”、烤鱼、血浆鸭、红肉等特色美食。
以“油茶”、“酸宴”、“闭门羹”请客。
过去侗族服饰的衣料主要是自己纺、织、染的侗布。
20世纪80年代以来,机织细布被广泛使用,自织侗布成为馈赠亲友的礼品。侗族的服饰多种多样,不同年代、不同季节有不同的装饰,有左右襟、双排扣;有布钮、铜钮、银钮;裤子和裙子;绿色、蓝色、黑色和白色;有头饰,颈饰,胸饰,腰饰,手饰,脚饰等等。
其中头饰有50余种,以银饰为主,包括银冠、银钗、银梳、银链、银耳环、银耳坠、银耳串等。女人打扮的时候,只看到银色。女性的发型比较特殊,前、后、左、右发髻或头顶编发,地域差异明显。
侗族人居住的村落一般以山川为特色。侗寨一般都是四面环山,村边是梯田,村脚下是一条长长的小溪,村尾是参天大树。大的侗寨有六七百个,小的有二三十个。侗寨的房子一般都是杉树搭建的木质建筑,从一两层的小楼到三四层的高楼都有。河边或陡坡上的寨子,依地形而建的吊脚楼。
一般楼上住人,楼下圈养牲畜或者堆放草料杂物。侗寨一般由不同功能的建筑和设施组成,如民居、鼓楼、大门、围墙、戏台、谷仓、贺亮、水井、石板路、池塘、排水沟等。在南部地区,大多数村庄都有供奉“萨”的神龛。建村立寨,首先要选好修建鼓楼和“撒”坛的地方,然后规划道路,布置房屋。
鼓楼是侗寨最有特色的建筑。一般有一两个村,四五个大寨子。鼓楼是一种重檐木结构,其建筑技术融合了中国木结构的“井干”、“斗通”、“抬梁”等技术。
鼓楼底部一般为方形,少数为六边形,中间有火塘,四周有长凳,是鼓楼的实际使用部分。大多数建筑没有分层,并贯穿到顶部。密叠的层檐为装饰层,飞檐重檐,层层上升,气势磅礴。
双檐的层数都是单数,从3层到15层不等。倒水有四面、六面、八面等几种形式。每层都有飞檐和转角,飞檐板上绘有反映侗族风俗的彩画。广西三江、龙胜、湖南通道的鼓楼多为亭式,贵州黎平、从江的鼓楼多为宝塔式。
从江增冲鼓楼、三江马帮鼓楼、通道马田鼓楼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鼓楼建筑的杰出代表。
鼓楼不仅是侗族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侗族文化的载体。自古以来,凡聚众议事、制定村规民约、调解民间纠纷、抗兵抗匪等重大活动都在鼓楼举行。逢年过节,迎宾送别、唱大曲、“多爷”踩堂都在鼓楼举行;闲暇时,人们聚集在鼓楼休息,谈论家事,讲故事,弹琵琶,唱古歌,或谈论过去和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