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法通议》是戊戌变法领袖梁启超写的一组政论文章。变法的大讨论在《泰晤士报》上连载,使《泰晤士报》在众多报刊中脱颖而出,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维新派刊物。梁启超本人也被称为“舆论的骄傲,世界的文学巨匠”。
中心思想
论证中国社会变则存,不变则亡;只有改善目前腐朽的官僚制度和科举制度,兴办新式学校,培养改革人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制度的弊端,维护清朝的统治。
这本书是近代中国最系统、最全面地向民众宣传改革思想和政治改革的著作。从理论上阐述了改革和政治改革的必要性及其保护物种、国家和教育的功能。成为晚清政坛最著名的宣传著作,是维新变法时期宣传改良思想的最高旗帜。
历史意义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梁启超虽然不一定是一位深刻的教育思想家,但被称为著名的教育思想宣传家是当之无愧的。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以东渐的西学为思想武器,采用了不同于当时文坛的新文体,即使用了更加激荡、精辟、感性、庸俗的语言,为变法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呐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此外,《政改大讨论》主要发表在当时,“全国都在跟风”[h/]
[h/]梁启超是一位教育救国的理论家。所以他提倡的改革主要是指教育改革。梁启超以其敏锐的政治洞察力,窥见了当时中国政治改革的紧迫性。他在《变法维新议》中提出的变法主张,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和时代的强烈呼声,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
《变法通议》把学校和人才的发展作为变法的根本,把教育作为开民智、促民权的根本。它所表达的重视教育的思想无疑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但只揭示了造成中国人才和智慧匮乏的教育原因,却未能从更深层次看到造成中国教育落后的政治原因。这是梁启超在《变法通论》中所表达的教育思想的局限性。
学校教育改革的每一个方面,从教育外围的改革,如女子教育的改革,作为育人用人关键环节的科举改革,到教育内部的改革,如教师、学生、教育标准、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改革,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