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日本人的手榴弹为何要磕一下才会引爆?这其中有什么原理?

抗战时期日本人的手榴弹为何要磕一下才会引爆?这其中有什么原理?,第1张

相信你看过很多关于二战和一些抗日战争的电影,对日本武器也有一定的了解。这种武器是热武器时代非常常见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相信很多信息的朋友会发出下一个细节,就是日本人把一个手雷弄伤了才拉引信扔出去。那为什么呢?这是什么原理?

首先,日本在甲午战争中就有了掷弹兵的编制。当时日本掷弹兵装备的手榴弹还是很老的点火式,用起来很不方便。所以甲午战争后,日本再次选择向欧洲学习,加快发展自己的手榴弹。最后欧洲刚刚兴起的蛋形手榴弹成了日本手榴弹的模板。

那时候欧洲的鸡蛋手榴弹启动方式很简单。只要拔出插销6秒,就会爆炸。这样的设计在投掷的时候似乎很靠谱。而弩箭自行脱落造成士兵伤亡的现象在不知不觉中也很严重。为此,日本在枪栓的设计中加入了按压式引信,以保证其使用的安全性。一般情况下,日本士兵使用手榴弹时,需要先拔掉枪机,然后将圆柱段对着头盔和脚后跟砸,将圆柱压下,触发导火索。可以说安全性极高。

但也带来了引信使用繁琐、点火慢的问题。太平洋战争期间,早期打过仗的士兵丢下头盔跑进丛林,面临着使用这种按压式手榴弹的困难。很多日本士兵从前线撤退的时候,别说头盔,就连鞋子都被水浸湿了,往往导致日本士兵没有坚硬的地方去触发手榴弹,所以在太平洋战争后期,日本对手榴弹的灵敏度进行了优化,使其更容易触发和投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tour/27336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6-04
下一篇 2022-06-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