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木偶戏视频大全

莆田木偶戏视频大全,第1张

莆仙木偶戏,原名兴化木偶戏,俗称“柴头仔戏”,是中国古代木偶戏之一。莆仙戏流行于莆田及其兴化方言区,因其流传历史早于莆仙戏,故称莆仙戏“熊茜”。2010年11月25日,木偶戏入选“莆田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当莆仙布袋戏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出现在舞台上时,它就与民间宗教信仰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城镇和乡村,寺庙、宫殿和庙宇因信仰而引发了各种民俗活动和传统节日。一切祭祀、节日、民俗活动都要用木偶戏来表演,木偶戏主要以小而廉、小而简、活泼实惠、娱神娱民为主,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所以不断发展、蓬勃发展。因此,木偶艺术的历史无疑比莆仙戏更早,在今天也被称为“兄弟戏”的木偶戏。

布袋戏艺术历史悠久,千百年来深受莆仙人民的喜爱。早在唐朝末年,中原战乱之时,就有不少人为了避乱而迁居福建、蒲布。十个移民中有九个原籍河南,其中不少木偶艺人以娱乐贵族和普通百姓为生,从而保留了古代中原的音韵、遗风和风俗。

12世纪中叶,兴化军中木偶戏、南戏兴盛,看戏热潮高涨,至宋代达到顶峰。莆田诗人刘克庄有诗说:“不但小孩子嘲笑,连木偶旁边的椰子都刺了。方高坐在一个讲堂里的时候,突然看到木偶是最好的。郭郎线断万物,但穿其衣,归猴子。你在棚子里要去哪里,为什么担心他在棚子里?”,大观!

明清时期,莆田秀屿、黄石、华亭、仙游榜头木偶剧团颇有名气。五十年代初,蒲县有了专业的木偶剧团,民间有40多个班。莆田县也参加了锦江区的演出。1979年,仙游盖尾之前,连木偶都在福州演出了近一个月。清末民初,莆仙布袋戏漂洋过海,到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演出,深受海外华人的欢迎和好评。

仙偶团发展迅速,女艺人上台表演,录音,喇叭等。

莆仙木偶戏可以分为三类:

一、尊者戏木莲戏已成为民间为死者招魂的表演,常与佛教高僧的荐死、拜佛告白仪式同时进行。

第二种是“许愿戏”,是莆仙人为了犒赏神灵,履行誓愿而表演的“答谢”戏。鲁戏是父母担心孩子得天花、麻疹等疾病,表演驱除瘟疫的木偶戏。剧中,民间神仙陈景谷因其驱魔救众生的事迹而备受推崇。“北斗戏”是莆田人在孩子满月或生病后,请木偶戏班表演以犒赏上帝、完成心愿的戏。

三、“散戏”,是除宗教、法制剧以外的普通喜庆演出。主要是为了回报上帝,愿意和娱乐上帝和其他人。这种戏剧宗教祭祀活动的出现,是中国最早的木偶戏和人偶表演的范例。

莆田布袋戏的从业者多为农民,属于半职业经营者,仅作为副业赚取。忙的时候一天能演出10场,闲的时候就歇业了。演员以效率为主,艺术追求被淡化。有些草台班子,不管演技好坏,就是想抢机会表演赚钱。打一个150元(2013年数据)。一个班八个人共用。有些班,为了多赚钱,减员,演员不得不上场,充当幕后乐手。这对木偶戏的发展是一个很大的阻力。

木偶班的艺人都是莆仙戏出身,但在莆仙戏只演一个角色是远远不够的。在木偶班,每个人都要“戴几顶帽子”,收入却很少。随着社会的发展,莆田学习木偶戏的人越来越少,大多数人不喜欢木偶戏。

在莆仙地区,所有祭祀仪式、节日和民俗活动都要表演木偶戏。但一些高难度的表演技法已经失传,如果不采取抢救措施,这种剧种可能会消亡。项城市文化馆成功申请木偶戏“非遗”保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tour/27321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6-04
下一篇 2022-06-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