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刀杀人的典故三十六计有哪些

借刀杀人的典故三十六计有哪些,第1张

借刀杀人典故 三十六计有哪些

《韩非子内经·说下》记载,春秋时期,郑桓公攻打楚国之前,列出了楚国忠臣良将的名单,并在竹简上刻下承诺,一旦占领楚国,就给这些人升职分田。楚国国君得知此事后,以为名单上的人都要造反,最后决定把他们都杀了。结果,郑桓公轻而易举地灭了楚国,而“借刀杀人”这个词就是从楚国来的。

借刀杀人的意思

《三十六计》还有“用刀杀人”之计,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三计(打赢战争的第三计)。计谋是比喻自己不出面,利用别人的手害别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力量,巧妙地使用矛盾的计策。用刀杀人的战术是使用率最高的一种,多是封建官僚互相欺骗,互相利用的一种政治政治。在军事、商业和日常生活中,主要体现在善于利用第三者的力量,或利用或制造敌人内部的矛盾,以达到取胜的目的。

三十六计是什么?

《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兵家的宝典。主要围绕战场上对敌的战略和对策展开,揭示了如何快速做出准确判断,采取正确对策战胜敌人的道理。两千多年来,它不仅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各种军事战争中,也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外交、情报等领域的斗争或竞争中。许多著名的战略家、政治家和企业家都直接受益于三十六计的战略,从而取得成功。

他们是骗人的,围魏救赵,用刀杀人,伺机而动,浑水摸鱼,声东击西,诬告陷害,隔岸观火,偷羊,吓蛇,起死回生,移山倒虎,欲擒故纵,抛砖引玉,捉贼先捕王,偷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study/98920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01
下一篇 2022-08-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