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为什么要隐退 陶渊明为啥要隐退
1.陶渊明的本性决定了陶渊明的性格本质上表现为追求心灵的最大自由和心灵的闲雅,他的仕宦生活不符合他崇尚自然的本性。陶渊明处在一个崇尚自由和神秘樊凡的时代。政治篡权和战争很容易让想避祸的文人形成隐逸的性格。陶渊明隐逸气质的形成,应该说与东晋文人普遍推崇的追求精神自由的风气不无关系。正是这种崇尚自然、无忧无虑、洒脱的天生禀赋,让他忍无可忍地“弯腰给村里的孩子打五斗米”,最终他还是回到了田间。他写了《重返Xi词》,其中他坦率地说,当了县令后,他被迫谋生。他辞职的原因是“本性是自然的,但他不是靠鼓励得到回报的。他虽然饥寒交迫,却对自己有病。”超脱的性格让他宁愿挨饿也不愿违心巴结老板,卷入官场。
2.社会现实使得如此。陶渊明的隐居入乡,既要从他率真的个性来考虑,也要从广阔的政治背景和他的仕宦生涯来考虑。他的入世和出世,可以说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关。陶渊明虽然最后被革职归田,但年轻力壮的时候,还是有一些建功立业、济世的思想。在《饮酒·杂诗》等诗中,他曾说:“少年无知,六经游好”,“急于脱俗,是思远”,“少年壮健,独孤带剑游”,可见他从一开始就没有出世的念头。他出生于世代官宦之家,做了开国元勋后,也期望在仕途上有所进步,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在东晋末年,他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局面中: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造成了血腥的杀戮,甚至激烈的争斗。这种社会动荡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也引起社会上层的严重不安感。这使得陶渊明的政治野心不得不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