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谈到股票的价值时,享有“华尔街教父”美誉的格雷厄姆有一句名言:“短期来看,股市是一台投票机——反映出只需要资金的选民登记测试,无论智力还是情绪稳定性,但长期来看,股市是一台称重机。”
2.正因如此,格雷厄姆及其追随者主张“买股票就是买公司”——向公司的所有者学习。大多数企业主确实可以被视为价值投资者的典范:他们沉浸在公司的价值创造中,却忽略了公司市值的日常波动。
3.然而,被称为“李”并多年占据中国首富位置的李嘉诚,显然与绝大多数人不同。近日,正处于撤资舆论风暴中的李嘉诚,通过对南方报业旗下数家媒体的专访,得以一窥其办公室场景——有一个彭博终端,实时显示其公司股价。
4.这一幕并不是李嘉诚重视市值的唯一证据。事实上,无论是从李嘉诚对市值管理的透彻认知,还是从长实系的MA进程,还是从他对企业和个人品牌的关怀来看,李氏在李嘉诚的企业发展史都可谓是一部市值管理史。
5.市场价值意识
6.李氏对市值管理的重视,源于李嘉诚的市值意识和风险意识。美国次贷危机后,李嘉诚花了8000美元打印并装裱了4张AIG股票,其中一张放在他的办公室里。它用中文写着:“以此为镜,可以警示未来。这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2007年5月11日,其份额为72.97美元,总市值为1895.76亿美元。2008年9月16日分别为1.23亿美元和167.78亿美元,市值跌幅超过91%。”
7.接近李嘉诚的人说,他想警告年轻一代“有什么风险”。市值的巨变有风险——李嘉诚早在长江实业上市的那一天就意识到了。
8.1972年11月1日,长江实业公司股票获准上市。上市后24小时内,股票价值翻了一倍多,这意味着长江实业公司的市值在一天之内翻了一番。
9.这种股市表现让长江实业欢欣鼓舞。作为一个领军人物,很难预料李嘉诚当时在他心中掀起了怎样的波澜。然而,它给外界的印象却是出奇的平静。
10.根据相关报纸的描述,李嘉诚理解为“股票升值如此迅速,那么缩水就是一瞬间的事情。证券市场瞬息万变,变化无常,风险会远远大于其他市场”。
11.证券市场的涨跌不仅受市场环境和情绪的影响,还受制于资本市场特有的“乘数效应”,即业绩的微小变化都会通过市盈率的倍数在股价上放大。
12.也正因为如此,对于公司的业绩数据,李嘉诚表现出“一分钱一分货”。
13.在这方面,最广为人知的是2006年李嘉诚在北京期间的一段轶事。
14.当时,李嘉诚在北京东方君悦酒店设宴招待长江商学院总裁班的部分学生。这顿饭花了2万。宴会结束后,李嘉诚自掏腰包,特意强调:“这顿饭是我个人掏钱,不是长江实业或和记黄埔请大家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