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细菌性萎蔫病
此病多发生在开花结果期,起病急,传播快,植株常枯萎死亡。初期顶部叶片萎蔫下垂,然后下部叶片枯萎,最后中部叶片发病。部分病株一侧萎蔫或整片叶子同时萎蔫。发病初期,白天萎蔫,傍晚恢复,一般7 ~ 8天死亡。叶淡绿色,病茎表面粗糙,茎中下部有不定根或芽增殖。维管束变为褐色,用手按压茎横切面,可见白色菌液流出。
2.镰刀菌萎蔫病
一般从果实初期开始发病。发病初期,病茎自下而上只有一侧凹陷,导致一侧黄叶,有时一侧黄叶或花序。一开始中午前后中下叶萎蔫,但早晚还是恢复了。后来随着病情的加重,叶片自下而上变黄,根部软烂,一般15 ~ 30天后死亡。靠近地面的茎基部受涝,湿度高时会产生粉红色或蓝绿色的霉变。病株基部的纵剖面显示维管束变成褐色。挤压茎的横截面,没有乳白色粘液流出,和青枯病不同。
3.疫霉根腐病
结果一般在发病前,发病初期茎基部或根部出现褐色斑点,逐渐扩大,然后凹陷。严重时,斑点缠绕在茎或根周围一周,茎叶枯萎,然后整株枯萎。病株拔出后,粗根变成褐色,细根腐烂。剖开病根状茎,可以看到一段维管束变成褐色,不再长出新根,植株逐渐枯萎死亡。该病主要是由于种植后地温低、土壤湿度大、持续时间长,或阴天通风不及时,特别是淹水后造成的高温高湿,加重了该病的发生和蔓延。
4.茎腐
该病可在种植前后至结果期发生。发病初期,茎基部皮层出现暗褐色斑点,逐渐扩大为病斑,叶片变黄,晴天中午前后出现萎蔫。当病斑环绕茎基部一周后,表皮腐烂,病株即可死亡。后期叶片黄褐色死亡,病叶留在枝上,一般不脱落。当病株被拔出时,根系不会腐烂。当患病茎的基部被切开时,木质部变成暗褐色。后期常形成黑褐色大小不一的菌核,与早疫病不同。
5.土壤湿度高。
由于冬季温室内温度较低,湿度相对较大,植物叶片蒸腾量较小,大量浇水导致地温过低,土壤通气性差,出现根部沤制现象。
6.夜间温度低
根系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0 ~ 30℃,低于13℃,生理功能下降。长期以来,该植物在13℃生长不良,在6 ~ 8℃停止生长。夜间温室温度应保持在15℃以上,以保证地面温度在20℃以上。
7.昼夜温差大。
番茄结果期的适宜温度白天为25 ~ 28℃,夜间为16 ~ 20℃。当夜间气温低于15℃,日气温长期高于30℃时,地下部分根系受损,地上部分蒸腾量过大,从而导致植物枯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