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表达对屈原的尊敬和怀念。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屈原面临亡国之痛。5月5日,他悲愤交加,投河自尽。为了防止鱼虾损害他的身体,人们用竹筒往河里灌米。后来,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尊敬和怀念,人们把大米装在竹筒里,扔到河里祭奠。这就是中国最早的粽子的起源。
为什么在端午节吃粽子
粽子是用糯米包裹在粽子叶中蒸成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食品之一。粽子出现在春秋之前。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的。在晋代,粽子成为端午节的食物。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盛行于中国,并传播到韩国、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几千年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中国人都要蘸糯米,洗粽子叶,包粽子。
“粽子”一词原写为“子”,历史上对“粽子”一词的文字记载大概出现在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解释为“用芦苇叶包裹的米”。所以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粽子”的雏形。东汉末年,小米泡草木灰水。由于水中含有“碱”,小米被茭白叶包裹成四边形,煮熟后就成了广东碱水饺子。根据民间传说,吃粽子是为了纪念投江自尽的爱国诗人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