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辫子是什么历史时期 剪辫子是什么时候
编辫是清末康有为提出的。康有为是中国第一个正式要求皇帝剪头发和辫子的人。“编发”起源于定居海外的华侨和暂居海外的华人(主要是流亡的革命家、维新派和留学生)。前者与当地社会风俗相同,后者具有明显的反清色彩。它始于1895年,在1905年左右成为惯例。
剪辫子运动,又称剪头发换衣服,是清末全国范围内的群众性剪辫子运动。1911年10月,辛亥革命成功后,满清王朝被推翻,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成立。与此同时,采取了新的措施来淘汰旧布。第一军政府贴出剪辫子告示:“自武昌起义推翻清帝,复兴汉室以来,吾同胞皆剃胡须。”当时南昌有七门,巡抚衙门、官学前、百花洲等十处,都有“义务编辫处”。任何来“文明”理发或剃头的人都是免费的。
1645年(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失陷。到了清朝,多尔衮以为可以高枕无忧了,反而以征服者的身份采取全国高压政策,向全国下达剃发更衣的命令。一时间清兵进城,“不留一毛,不留一毛”。有蓄发的站起来剃;不服者将被斩首,头颅被挂在剃头挑子绑的高杆上。“一个不刮全家,一个不刮全村。”男人剃光头,扎辫子,有被征服和被征服的意思,成为清朝统治中国的重要标志。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成功,推翻清朝,建立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同时实行除旧布新的措施。第一届军政府贴出剪辫子通告:“自武昌起义推翻清朝,复兴汉朝以来,我同胞皆剃胡子。”当时南昌的七座城门,以及总督府衙门(市政府)、前府学堂、百花洲等十处地方。所有人都有“必须的编织场所”。任何来“文明”理发或剃头的人都是免费的。
对于这场关于头发的“革命”,今天的人很难更深刻地理解它的意义,但一根辫子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却是极其重要的,它承载了太多的历史和背后的血雨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