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的由来 普通话的由来历史
普通话的主体来自雍正朝的官话。清代贵族研究推广北京官话,雍正时期在南方方言区推广以北京话为基础的官话,并设立“尹正书屋”。1909年,清政府成立了“国语编辑委员会”,并正式将当时通用的普通话命名为国语。这是清朝第一次正式命名汉语。
中国幅员辽阔,方言众多。由于不同方言之间的交流存在一些障碍,不利于不同地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因此存在“地域文化孤岛”现象。这些“地域文化孤岛”保留了不同地区的先进文化和民间智慧的精华,但由于语言障碍不能很好地交流和互补,所以需要有共同的语言来消除“地域文化孤岛”,把中国广袤土地上的所有智慧粘在一起。
语音特征
普通话的语音特点是:声母除了舌尖的搓背音、鼻音和侧音外,没有浊音;元音中复音多,鼻元音分前后;声母无清浊对立,无入声韵,尖团收敛,声调少,调式简单,其他轻声和儿化押韵。
与印欧语系相比,普通话的发音有着鲜明的特点:
1.音节结构简单,声音洪亮。普通话中,一个音节最多只有四个音素,其中发音响亮的元音占主导地位,是一般音节中不可或缺的成分。一个音节可以有好几个元音(最多三个),比如“huài”,普通话音节没有辅音,也就是没有英语的“闪电”和俄语的“встреча”之类的。
2.音节分明,节奏感强。汉语音节一般由声母、韵母和声调三部分组成。首先是声母,然后是韵母。用一个贯穿整个音节的声调,有明显的音节分界。从音位分析来看,辅音和元音有规律地间隔出现,给人以重复的感觉,很容易切分音节。
3.音调抑扬顿挫,富有表现力。普通话声调变化明显,高、升、转、降区别明显,能强烈表达一个人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