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由来 重阳节的来历简短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易经》中,九被定义为阳数,九月九日,二或九为重,故称重阳节。因为日子和月份都与九相遇,所以它也被称为重阳节。古代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访菊花、穿山茱萸、祭神祭祖、宴寿等民俗。
重阳节的民俗
重阳节常见的民俗是晒秋、爬山、放风筝。“秋日晒太阳”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我国南方一些山村至今还保留着“秋日晒太阳”的民俗。居住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山区的村民。,不得不利用他们房子的前后和窗台的屋顶来悬挂和晒庄稼,久而久之,这就演变成了一种传统的农耕习俗现象。放风筝是南方重阳节的主要习俗之一。民间重阳节的特点是放风筝。光绪的《徽州府志》也有记述。
在民间传统中,除了爬山,放风筝也是重阳节的一大特色。重阳节登高的习俗由来已久。在古代,人们有在重阳节爬山的习俗,所以重阳节也被称为“爬山节”。重阳节登高的习俗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和古人对山的崇拜。爬山的“告别绿色”也是来源于自然界的节气。重阳节爬山的“送青”,对应的是古人三月春日的“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