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年中的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在民间称为“小年”,人们从小就开始“忙年”。小年不是指某一天。由于当地的习俗,称为小年的日子并不相同。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扫尘、灶祭等。清朝以前,民间传统的祭灶日是腊月二十四。自清朝中后期以来,皇帝的家庭在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仪式。为了“省钱”,他们还祭拜了灶神。因此,北方地区的民间也纷纷效仿,庆祝腊月二十三。在南方的大部分地区,庆祝农历二十四月的老传统仍然保持着。
2.年前忙年的主题主要是除旧布新,除尘是新年除旧布新的习俗之一。民间有句俗话“腊月二十四除尘扫屋”。23/24结束,正式开始准备过年了。除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叫大扫除,南方叫大扫除。春节来了,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电器,拆洗被褥窗帘,扫六院,掸蜘蛛网,疏通明渠。到处洋溢着卫生整洁的欢乐气氛,迎接春节的到来。
3.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厨房灶台祭祀。夜幕降临后,厨房灶台要打扫干净,旧的厨房灶台要摘下来烧掉,新的图像要在除夕的早上贴上。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应该摆放,还要烧香,点蜡烛,点纸炮。祭祀灶神的民间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但一开始,祭祀灶神的日子并不在小年。注:郑玄《礼记·实录》曰:“(灶神)活于世,为小监,亦为申斥者。”传说从腊月二十三一直到除夕,这几天都是灶王爷回宫的日子。除夕夜,灶神会被再次请降,民众会先贴上灶神的雕像,然后开始准备年夜饭。据中国晋代名人周地方志记载:“腊月二十四夜祭灶神,即次日灶神一岁,故初一祭灶。”
4.民间谚语说:“腊月二十五,磨豆腐。”有些地方有除夕前吃豆腐渣的习俗。有些地区有这样的传说:灶王爷上天后,玉帝会到下界看看,是不是家家户户都像灶王爷的歌一样,家家户户都吃豆腐渣以示清贫,逃过玉帝的惩罚。
5.灶神被送上天几天,才被迎回除夕夜。在这期间,世界上没有上帝。在《皆被原谅》中,人们娶了很多人,被称为“冲出混乱”。乱世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规范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期。年底了,人有闲有积蓄,对于那些很少有精力做大事的人来说,是休闲娱乐的好时机。
6.在传统民俗中,洗澡洗漱要集中在这两天,以摆脱一年的霉运,为即将到来的春节做准备。俗话说腊月二十六洗澡,意为“洗财运”、“二十七洗病”。
7.除夕祭祖是中国新年的重要习俗之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慎终追远的传统。逢年过节,不忘祭祖,报祖先之恩。除夕夜,人们会摆菜、斟酒,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表达对祖先的怀念,祈求他们的保佑。这一传统习俗代代相传。祭祖不仅涵盖了中国古代所有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民间节日的永恒主题。
8.贴年红是贴春联、门神、年画、福字、横批、窗花等的总称。因为这些都是过年时粘贴的红色喜庆元素,所以统称为“贴新年红”。因为这些都是过年时贴的红色喜庆元素,所以叫过年红。新年贴红是中国传统的新年习俗,反映了人民的习俗和信仰,增添了节日的气氛,寄托了人们对新一年新生活的美好期待。
9.年夜饭是大年初一的习俗之一,又称年夜饭、团圆饭、团圆饭等。,尤其是除夕夜的年夜饭。年夜饭起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式,是祭神祭祖后的团圆饭。团圆饭是年前的重头戏。它不仅丰富多彩,而且非常周到。团圆饭之前,祭拜神灵和祖先,只有在祭拜仪式之后。一般有鸡(意为一个计划)、鱼(年年有余)、蚝油(市场好)、发菜(财)、腐竹(财)、莲藕(智)、生菜(财)、生蒜(财)等。年夜饭是一家人的团圆饭,是一年中最丰富、最重要的年夜饭。
10.压岁钱(广东称“李必立”)是春节习俗之一。压岁钱是长辈分给晚辈的。2008年年夜饭后,长辈会把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镇邪,晚辈拿到压岁钱可以平安度过一年。有些父母在孩子睡着后,晚上把他们放在枕头下。给压岁钱体现了长辈对晚辈的关心和真诚的祝福。压岁钱在民间文化中有驱邪、祈福平安的意思。压岁钱的本意是辟邪,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子容易受到鬼鬼祟祟的侵犯,所以用压岁钱来辟邪。
11.守岁,又称虚度光阴、守岁如火、守岁如火等。,历史悠久,是中国的民间活动之一。除夕夜的民俗活动主要表现为生火和守火。每个房间都应该整夜灯火通明,全家人应该聚在一起迎接新年。在除夕夜,灯和蜡烛整夜燃烧,这意味着“浪费你的时间”。据说等你这么大了以后,来年会充实家里的财富。古代南北风俗不同,有的地方守岁的习俗是通宵,也就是通宵守夜;比如晋代周初写的《方志》中说:除夕之夜,大家互赠礼物,称为“拜年”;老少相聚,共庆圆满,谓之“分龄”;永远不睡到天亮,这叫“守岁”。有些地方,除夕之夜,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点上蜡烛或油灯,围坐在火堆旁聊天,通宵守夜,象征着所有邪恶的瘟疫都被赶走了,期待着新年的好运。
12.拜年是古老的民俗活动之一。新年早上,用素菜祭拜“老神”。“隋”,又名“社稷”、“太岁”,是古代的星名,民间信仰的神。以六十岁和六十岁的分支年表为操作周期,一共六十人。每年都有一岁的神在值班,那一年值班的叫“值班的太老”。他是一岁的主人,掌管着那一年人间的吉凶。正如《三大宿命》中所言,“夫太岁,一岁之主,众神之首”。拜年是最古老的传统过年习俗,至今仍盛行于广东,尤其是吴川。在新年的第一天辞旧迎新之际,这一传统习俗从古至今代代相传。
13.春节早上开门,先放鞭炮,称为“开门放鞭炮”。竹子爆炸的声音过后,满地都是碎红色,称为“满堂红”。这时,街上充满了愤怒和快乐。“开门放鞭炮”自古有之。新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伴随着鞭炮声辞旧迎新。
14.按照传统说法,除夕辞旧,大年初一迎新,新年斋戒,初二解除斋戒是禁忌,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俗称“开年”。开年的习俗是吃年夜饭。这顿饭通常配有蔬菜、莴苣、鱼等。,意在赚钱盈利。现代人也在餐馆吃年夜饭。一些城郊村落至今还保留着“放鱼”的习俗,买活鲤鱼,用红纸蒙住鱼眼,供奉神灵,放入河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