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简介历史故事 杜甫草堂简介历史故事简述
1.杜甫草堂(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河畔。这是中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居住在成都时的故居。公元759年冬,杜甫为躲避“安史之乱”举家入蜀,在成都建草堂,名曰“成都草堂”。杜甫在这里生活了近四年,至今写了240多首诗。其中,皇军收复的黄河两岸已成为许多地区学生的必修课。草堂故居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
2.杜甫草堂的故事:
公元759年冬,杜甫为躲避“安史之乱”,举家从陇右(今甘肃省南部)到成都。公元760年春,在朋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间小屋居住。公元761年春,草堂建成,称“成都草堂”。
杜甫终于在成都草堂过上了平静的生活。但是好景不长。秋天,刮起了大风,杜甫的小屋居然被风吹破了。覆盖在屋顶上的茅草在强风中四处飞舞,一些草被风卷得很高,缠绕在树枝上;有的草飘得很远,落进小溪里;其他人一路漂流到河对岸。
75年,严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不得不带着家人离开成都。两年后,他去了三峡的荆、项等地。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破败不堪。唐朝大历年间(766年11月-779年12月),草堂的大部分被当时我们在四川的特使崔宁的妃子(浣花夫人)任家族占据。
1952年,杜甫草堂全面翻修,正式对外开放。1955年,杜甫纪念馆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