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民俗文化

手撕包菜怎么做2022-07-13  61

霞浦藏着一个渔村文化博物馆,满满都是乡愁

文化旅游关注

霞浦

霞浦

霞浦被称为“海滨邹鲁”

因为它在中国东海的地理位置

决定了其文化元素具有海洋文化的特征。

霞浦县渔业的快速发展始于宋代。

尤其是海洋渔业和沙滩文化的发展突出。

早在三国时期,吴栋政权就在现在的霞浦县古贤村建立了马文造船厂,并将县城命名为造船厂所在地马文,从而揭开了闽东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征服海洋的文化新篇章。

据史料记载,马文造船厂是吴栋在江南建立的三大造船基地,这里的海船高大精美。万振《周楠异物录》记载:“最大者二十余尺,高泉者二三尺。看起来像亭路,载着六七百人,东西有几千个。”由此可见,吴栋时期建造的战舰非常庞大,而当时在霞浦建造的船只绝对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之一。

当然,在那个年代,马文造船厂造船的主要目的不是商业或渔民捕鱼,而是为了作战。范文澜的《中国通史》记载:“吴由水师创立,有五千余船,水师主力在长江,但航行规模也很大。”吴栋拥有庞大的海军,航线遍布东海、黄海、渤海和南海。

文船屯不仅是吴在福建省正式设立的最早的造船基地,而且类似流水线作业技术在“文马五会”中的应用,提高了造船速度和效率,从而为吴的海上交通和海上军事强国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时过境迁,昔日的吴栋王国早已灭亡,马文造船厂也消失在历史长河中。霞浦一千多年的造船历史也被先进的现代造船业淹没了。

在很多人忘记自己的历史的时候,在蒋莎镇,有一个人,他花了近20年的时间,收集和抢救那些即将消失的传统造船技术,自己制作了几十个传统船模,自己创办了一个渔村文化博物馆。他就是曾俊凯。

曾俊凯

出生于航运世家,小时候随家人在货运帆船上航行,后来从事捕鱼养殖。2004年起,从事霞浦传统海洋文化的抢救和保护工作,特别是传统造船技艺的收集和研究。十几年来,我深入沿海渔村,拜访过无数追求艺术的老匠人,收集过实物工具。2015年,我在蒋莎村创办了渔村文化博物馆。目前是霞浦县传统航海打结技艺的传承人。为了继承和传播传统海洋文化,曾俊凯制作了许多木船、船模和海洋文化创作。这些作品或在展览中获奖,或为国内海洋博物馆定制。

曾俊凯出生在霞浦海边,祖上是航海世家。所谓一面孕育一面。他从小就接触海洋文化。多才多艺的他不仅能制作精美的航模,还能传承船体彩绘的技艺。

痴迷于海洋文化保护的曾俊凯并没有带来任何经济收入。因为对海洋文化的坚持,他一直在做这件事。他说,人做什么事都不必追求经济利益。有些事情做完了就很有意义。“很多小时候常见的海洋文化的东西,现在已经很少见了。这些东西正在慢慢消失,所以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为海洋文化的保护做出自己的贡献。”

什么是工匠?是匠人的“衣越来越宽,人憔悴为伊”。一次一块砖,一次一把凿子,一个一个建造,他一生都在做一件工作。别人不解,亲人疏远,朋友离开,努力了大半辈子也没人知道。这不就是工匠精神吗?不要把富贵当喜事,把贫穷当伤心事。这不就是“上天将伟大的责任赋予斯里兰卡人民”吗?

曾俊凯就是这样的匠人。他蔑视名利,默默无闻地追求自己的信仰。虽然收入有限,但他无怨无悔。希望这个藏在渔村里的博物馆能让更多人知道,也希望更多人一起来保护海洋文化和即将消失的传统技艺。

霞浦 渔村博物馆介绍

霞浦渔村文化博物馆位于海洋文化底蕴深厚、海滩风光秀丽的蒋莎村。由蒋莎村渔民曾俊凯创办,以收藏、展示、传承霞浦传统海洋文化为宗旨的渔村博物馆。

拥有悠久海洋文化历史的霞浦,在福建海洋文化中地位突出,是闽东海洋文化的代表。先民们以海为田,以船为动力,以渔为耕作力量,创造并传承了无数珍贵的海洋文化遗产。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许多古老而珍贵的海洋文化面临灭绝的危险。因此,抢救和保护传统海洋文化是一项紧迫的任务。沙江渔民曾俊凯,十余年来致力于霞浦海洋文化见证者的收集和民间濒危技艺的抢救保护。2015年秋创办渔村文化博物馆,展示数百件历史海洋文化相关的生产生活用具(物)、成语、谚语、非遗技艺等。涵盖了渔猎文化、航海文化、黎族文化等几个门类。希望人们可以了解霞浦滨海渔村的文化历史和民俗风情。培养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唤起社会各界对霞浦海洋文化的关注;同时可以有效保护海洋文化遗迹。渔村博物馆自成立以来,接待了许多领导、专家学者、游客、中小学生的参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建立渔村文化博物馆是一项公益性文化事业,是有效保护海洋文化的重要途径。希望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使其打造成为具有霞浦特色的文化名片,为霞浦的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来源:吕雯霞浦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71738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