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是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胜地,一年四季都吸引着许多游客。图为2月13日,北京迎来农历虎年第一场大雪。故宫角楼银装素裹,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欣赏雪景。翁启宇摄
在世界遗产地云南元阳梯田阿哲克村,中山大学鲍继刚教授的旅游研究计划帮助当地寻找可持续发展模式和利益分配机制。图为阿哲克村乡村旅游发展红利大会。宾洋
年轻人是世界遗产旅游的积极参与者。2021年,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世界遗产青年论坛上,来自中山大学的研究团队为论坛主题“遗产保护与可持续生计”提供了学术支持。惠摄
在中国,世界遗产地之间建立了双向价值传播机制,以促进旅游业和游客对世界遗产的了解。图为2021年初,重庆大足石雕研究院在苏州博物馆举办的“海棠芬芳——大足石雕的发现与传承”展览。王健康
苏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大运河、苏州园林等世界遗产。图为2021年6月,参加“打卡中国——你好,长三角!”从事国际网络传播活动的外国网络名人来苏州观光。华雪根摄
随着世界遗产资源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明显,世界各地的遗产地越来越受到重视,遗产与旅游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遗产旅游”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近日,本报记者(以下简称“记者”)从保护世界遗产、阐释遗产价值、提升社会文化水平、传播国家形象等角度采访了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张朝志。
记者:为什么人们更喜欢去世界遗产地旅游?
张朝志:遗产地通常与人们有着与生俱来的文化和情感联系,也就是认同感。比如,每个人爬泰山都会想着“保平安”,爬长城都会想着“做个好汉”...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深的认同和自豪的人,自然会激发去参观中国所拥有的世界遗产旅游的欲望。
大多数世界遗产都具有罕见的自然美景或文化艺术价值。现在,在各种媒体的推动下,去世界遗产地“打卡”往往成为某种文化品位或消费能力的标签。这些都使得遗产旅游成为热点。
记者:2022年是《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50周年。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遗产大国。我们有56处世界遗产,包括北京故宫、秦始皇陵、兵马俑、黄山和其他世界遗产。在文化与旅游融合的趋势下,遗产地一定会越来越热闹。
张朝志:是的。学术界通常称世界遗产地旅游为遗产旅游。事实上,在世界遗产诞生之初,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就已经出现。当更多的文物古迹和历史街区成为世界遗产时,“遗产旅游”就诞生了。随着世界遗产概念和范围的不断扩大,遗产旅游现已包括所有自然和文化保护区,不再局限于世界遗产地。
记者:很多人认为只要申报世界遗产成功,就会促进当地的旅游业。
张朝志:事实上,这不一定是真的。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和旅游业的大发展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因为世界遗产的评选标准和旅游市场的偏好是两个有联系但又不同的东西。世界遗产的评选主要依据《世界遗产公约》及其相关文件规定的一系列标准,强调各种文化、艺术、科学、历史和生态价值,专业性较强;然而,大众旅游市场对目的地的选择往往是基于游客的感官体验来判断的。虽然有些项目在早期只是因为符合“罕见自然美”的标准而成为世界自然遗产,但这个标准已经不能单独使用了,因为专家们很难就什么是“美”达成共识。由于这些原因,一些高价值的遗产地仍然难以吸引游客。据我粗略估计,约有40%的世界遗产地因缺乏观光性而难以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
当然,由于申遗的普及,加快了环境改善,增加了政府的配套投入,增强了传播的深度和广度。此外,故宫、长城、泰山等项目在申遗成功之前就已经是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客观上确实会进一步促进遗产地的旅游发展。
记者:一些文物保护工作者认为,旅游给保护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文化旅游融入其中,旅游将是遗产保护的“麻烦制造者”。
张朝志:这是一个有趣的话题。早在《世界遗产公约》诞生之前,就有专家觉得战争、城市化、旅游活动破坏了古迹和自然,因此呼吁保护全球文化和自然遗产。在全球范围内,直到20世纪末,学者们仍将旅游业视为遗产保护的威胁;然而,随着遗产数量和种类的不断增加,人们逐渐意识到遗产保护的状况与周围社区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民生又与旅游息息相关。这时人们才意识到,旅游的正当利用其实也是遗产保护的一种方式。
特别是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全球90%以上的世界遗产旅游业已经停止。这对可持续遗产保护构成了新的“威胁”。由此,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旅游业对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记者:遗产旅游能给旅游业带来哪些改变?
张朝志:近年来,旅游发展理念的转变使人们重新认识了世界遗产与旅游的关系。20世纪中期,旅游活动的整体规模并不大,其对环境的影响也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旅游业是无烟工业”的观念盛行,人们认为旅游业出售风景,带来可观的经济利益,对环境没有负面影响。但很快,人们发现旅游业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旅游设施的过度建设、文化景观的破坏、水土流失等。这些都极大地危害了旅游业赖以生存的资源和环境。这时,人们开始反思旅游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可持续旅游的概念由此诞生。进入21世纪后,中国旅游主管部门不断加强对旅游领域生态环境问题的监管,强制执行绿色标准和旅游承载力等措施。近年来,生态环境保护状况被直接作为旅游景区等级评定的一票否决条件。这些都让旅游发展越来越“有章法”。
记者:2022年初,国务院发布了《旅游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建设一批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村”。从遗产旅游的特点来看,遗产旅游应该如何发展?
张朝志:我们必须树立一个观念,经济效益不是世界遗产地旅游发展最重要的目标。世界遗产代表着人类的共同智慧。无论是文化遗产还是自然遗产,对其遗产价值的解读都与民族自豪感息息相关。因此,这些世界遗产地的旅游开发被赋予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遗产地的旅游开发必须适应严格的约束机制。从过去50年的实践来看,世界遗产公约及相关文件在保护世界遗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在遗产申报和管理过程中,要求遗产地制定系统的旅游影响监测措施。
遗产也包含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中山大学在云南元阳梯田遗产地指导的“一个哲科计划”,成功帮助遗产地居民通过发展旅游脱贫致富,在世界自然遗产地实施“熊猫大使计划”,深入自然遗产地开展自然教育。这些成就很快在中国产生了反响。
记者:中国是世界遗产大国。几十年来,世界遗产旅游实践为世界遗产事业提供了哪些有益的经验?
张朝志:我认为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探索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方法。国际学术界很多人认为,世界遗产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小范围、深度体验的基础上。然而,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遗产资源相对较少,加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快速增长,中国世界遗产地面临的压力外人难以想象。加入《世界遗产公约》30多年来,我们探索出了一系列在大规模大众旅游背景下保护世界遗产的方法和理论体系。在借鉴和反思现有遗产地承载力、遗产旅游体验、社区参与和利益分配等理论的基础上,也涌现出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遗产保护与利用的优秀案例。比如长城的保护效果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得到高度肯定。
其次,我们还探索了基于东方文化特征的社区参与世界遗产地的模式和方法。这些实践表明,为当地社区找到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是促进世界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有效协调世界遗产地人地矛盾的根本途径。2021年,我们向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世界遗产青年论坛贡献了“遗产保护和可持续生计”的主题,这一主题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可。我们也成为了2021世界遗产青年论坛的学术支持团队。
在中国的世界遗产旅游实践中,较早系统地探索和建立了世界遗产旅游影响监测体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期对世界遗产的监测内容主要集中在世界遗产的本体上,对世界遗产地的关注相对较少。近年来,在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推动和学校研究团队的参与下,我国率先在安徽黄山、湖南武陵源、河南龙门石窟设立了旅游可持续发展观测点。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相关指标已经持续监测了10多年,同时帮助这些遗产地制定了可持续旅游发展战略。这些实践成果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中国专家进一步参与世界范围内负责任旅游目的地评价体系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张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地可持续旅游主席,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文化旅游科学委员会专家委员,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保护区科学委员会专家委员。长期研究旅游开发和遗产保护。
互连
要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加强系统性保护,牢固树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责任重大的观念,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乡建设、经济发展、旅游发展相协调;统筹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统筹抢救性和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和外围保护、单点保护和集群保护,加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和监测,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连续性,牢牢守住文物安全底线。我们应该敬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和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正确处理历史与现在、保护与利用、传统与创新、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积极推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好地提炼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使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成为增强全民族历史自信和历史认知的重要源泉。
——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印发)
互连
建设一批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点和度假村。在世界遗产地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体现旅游资源承载能力的中华文化精神内涵,创新开发模式,完善标准导则,统筹资源利用,强化政策支持,保障要素配置,稳步推进建设,打造具有独特性、代表性和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在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重大度假项目的基础上,充分结合文化传承、主题娱乐、精品演艺、商务会展、都市休闲、体育运动、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医养结合等。打造核心度假产品和精品演艺项目,开发特色文化创意产品和旅游商品,丰富夜文化旅游产品,烘托整体文化景观和浓郁度假氛围,培育世界级旅游度假区。
-“十五”旅游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