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美优品东西都是真的吗

盛付通2022-07-13  19

7月28日,腾讯科技的一篇稿件《电商打假链暗访:聚美等涉假售假》被广泛传播。据笔者调查,一些第三方供应商购买的海外奢侈品,实际上来自内地,通过制作假证件在聚美优品、JD.COM商城等平台销售。此外,这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有成千上万家类似的公司是这些规模电商平台的供应商。

电商平台要做的就是装作不知道,把空的空间留给这些卖假货的第三方供应商,让他们享受到售卖带来的流量、收入和销售额。一旦被发现,可以回应。这是第三方卖假货。

和写好的剧本一样,聚美优品宣布如期而至:“向鹏恒业”销售手表等奢侈品,其所有产品已在第三方平台紧急下架停售,旗下门店已立即关闭。我们真诚地向购买向鹏恒业商品的消费者道歉,并将提供无条件退货服务。

这次“中标”的是奢侈品手表、包包等品类。但之前聚美优品的主打产品假美妆也有洗不掉的“原罪”。此前,JD.COM商城在3C的产品不会受到假货的困扰。自POP平台业务开展以来,如何控制第三方产品成为其必须面对的挑战。

本文想研究的问题是,既然百度和微博刚刚搜索发现这些特价的奢侈品、美妆品有很多假货,为什么还有人买?

一、高管带着浓重的陈诺背书

近日,集团CEO刘在内部销售人员营销培训会上的一段话广为流传。他说:如果JD.COM平台有假货,和天猫淘宝没什么区别,JD.COM没有存在价值。

与此同时,刘指出,将增加商家卖假货的成本,让最大程度杜绝假货。如果发现有商家卖假货,关店是第一步,可能会导致商家血本无归,甚至承担刑事责任。

再看聚美优品陈欧,其多次提到“公司自成立以来,坚持用户体验的最高需求,承诺‘100%正品’和‘30天拆包无条件退货’的政策。”

聚美优品推出的中国化妆品正品联盟的防伪码是背书,而这个所谓联盟背后的组织者是中国质量万里行杂志,但Alexa上的连接却指向聚美优品。原来这个所谓的关联背后就是聚美优品本身。当然现在已经修改了,但是有历史截图为证。

其实最大的欺骗就是言行不一,同时做出不假货的承诺。一方默许卖假货。

二。类别特征

在JD.COM商城引入第三方POP平台之前,真的不用担心假货。因为品牌3C产品可以代言自己。然而同样以B2C起家的聚美优品却一直纠结于假货问题。关键是卖的产品的品类。

有些产品可以自己代言,比如苹果手机、带防伪系统的高端白酒、品牌家电等。但有些产品只能靠品牌授权来保证质量,比如美妆产品、品牌包、手表等奢侈品。

据了解,这些品牌美妆产品和奢侈品本身的电商参与度都比较低。即使通过电商渠道销售,也基本不会破坏原有的价格体系。对于一些所谓的“爆款”产品,即使是原价销售,也需要限量,而不是网上的低折扣、重磅秒杀。

不过这些品类的价格在国内传统渠道相对固定,但在海外相对便宜。这些信息给消费者一种错觉,以为可以通过网购买到海外销售的低价化妆品和奢侈品。虽然事实是真正的海外折扣产品根本无法满足国内如此巨大的需求。

第三,受众的品牌识别能力弱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受骗用户本身对这些产品的识别能力较低。

虽然聚美优品的用户更多集中在二三线城市,但是会因为买到假货而投诉,上媒体的更多是一线城市的用户。

相比之下,一线城市的用户对产品更熟悉,维权意识更强。聚美优品的一位前员工可以证明这一点,他发货的时候也会看买家的地址。如果是三四线城市,可以考虑发假货,一线城市比例会低一些。

另外,三四线城市的女性其实通过正规渠道买到正品的几率更低。第一,价格很高,但是买起来没那么方便。

结果就是大量用户从未实际使用过真正的高端护肤品或奢侈品。它的第一次购买是在聚美优品,之后还会继续复购,这可能是聚美优品宣传其用户复购率达到80%以上的原因。

四。联合诈骗

为什么说聚美优品和JD.COM商城是第三方供应商制售假货的罪魁祸首?第三方伪造各种证明文件。这是第三方的问题,平台无法识别也无可厚非。但是电商平台的采购都是圈内人。怎么可能不知道有那么多在国外购买的奢侈品在国内销售呢?

就算第三方供应商真的那么狡猾,产品售后的售后信息也是异常的。除了关于假货的问题,网上反应奢侈手表的机芯坏了等等。这些信息是否足以引起平台的警觉?但是没有。

买到假货的消费者通常会有几种反应。有的人不知道是不是假货,还乐得用。有些人有疑惑,但不确定。客服会告诉他们这些是海外产品,和国内卖的不一样。如果对方还是坚持,客户会说专柜出的假证可以退,但实际上专柜是不可能出证的。

还有其他坚决确定是假货的,客服会讲和,无条件退货。大多数人退货的时候,这件事就结束了。但是退货的人不会在平台上留下任何痕迹,甚至连商品评价都不会保留。只有少数人会坚持自己的权利,发出自己的声音,帮助其他消费者不被欺骗。

说白了,卖假货就是“傻”。只要平台有足够的流量,有足够多的用户购买,就会有源源不断的人继续上当受骗。但退货后能给消费者真实参考的信息,平台不会保留。

而正是因为欺骗消费者的是产业链而不是独立个体,所以正常的骗局更难被察觉。

五、舆论导向

笔者之前写的关于聚美优品销售假货的稿件,至今未收到聚美优品的任何官方回复。但几个发布渠道都否认了,对方的解释是聚美优品是其客户。

可以说,相比正品,假货的利润真的非常高。一个成本1元的样品化妆品,在聚美优品可以卖到30元。这样的利润使得这些公司有大量的现金可以用来控制舆论。传播它想传播的,控制对它不利的。

一个年轻帅气的80后领导,通过努力带领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无数人的励志榜样,在微信朋友圈被二三四线城市用户广泛传播。

另一个广为流传的某公司案例是,某高管因为拿了公司的一个纸箱子而被开除,他对行贿和造假零容忍。

这样的领导,这样的公司怎么可能卖假货?连作者自己都不得不怀疑自己。但结果他们管理的平台开始卖假货,而且卖了很多。

作者:IT朋友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71292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