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黑白先生
春节是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节日。古人知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节是为了警告人们不要违反季节,勤奋工作,丰衣足食。 平时大家都忙农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年难得休一次假,吃几顿好的。趁着春节,给自己换换口味,吃成了传统年货最重要的一项。 家家户户炖鱼肉,炒年糕,包饺子,春卷,元宵……从腊月一直到正月十五。 中国传统文化是典型的部落文明,过年最能体现这一特点。 因此,礼仪是必不可少的,磕头是传统新年最重要的象征。 儿子给爸爸磕头,孙子给爷爷奶奶磕头。家里的长辈就不用说了,就算是五伏之内的人也是磕头行礼以示崇敬。 如果我们在农历新年的第一天在街上相遇,年轻一代会在街上跪下,向他们的长辈拜年。一个是立志礼拜,一个是急于牵手。有些成年人年纪更大但更年轻,所以很有趣的是,遇到老一辈的孩子也应该这样做。 引起周围围观者的阵阵笑声。 忙碌了一年,除了吃喝磕头,还要放松一下,看杂耍,赶庙会,看大戏,贴对联,放鞭炮...从初一到十五,春节就这么恋恋不舍。
有人说,我们的祖先几千年来留下的最大的民俗就是春节,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如今,年味越来越淡,或许已经成为一种美好的回忆。传统的年味儿没了,铜味儿重了,人的感情淡了,春节也没了意义。
黑白先生,分析一下原因。除夕是一种民俗文化,是饥寒交迫的产物,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现在物质生活丰富了,年夜饭失去了存在的支撑,民俗文化根植于特定的历史。现在谁还在期待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谁还认为过年穿新衣是上天的恩赐?吃饱喝足的人,春节的一切都显得那么悲伤。
传统的中国是农耕文明,除了吃喝以外,都是以血缘为基础的。中国人总是用血缘和宗族来划定归属,这是一种过分提倡的单一价值观。 孝是一切美德的优先,一切都要大家遵守,个人没有自由。 旧的压迫新的,旧的不讲道理,一种和睦的家庭是靠顺从建立起来的。在这种环境下,中国人充满了“族人”、“血浓于水”、“亲敬”。所有人根据血缘和地位分为三六九等。 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 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的发展,家庭人口结构的变化,春节文化的变迁,“血缘与宗族”在现代商业文明中难以生存。 “传统人情味”是中国人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和情感独立而不经意抛弃的结果。 所以哭着说失去传统很搞笑。
我们来对比一下西方的圣诞节,但是它越来越强,而不是像春节一样越来越弱。这是因为西方的圣诞节是人类精神的产物。中国人的春节大多体现了物质和血缘的纽带,过年的快乐是和七大姑八大姨一起分享的。但是,在宗教文化的支持下,西方人的圣诞节是教堂里的兄弟,所以他们回馈社会。 这成为构建“自由、平等、博爱”的公民社会的思想基础。西方家庭也是信仰激发的,亲戚之间的聚会也变得难忘而持久。孩子有礼物,老人有祝福和感恩。幸福大多体现在精神上,而不是物质上。一句“我爱你”让家庭充满幸福和温暖的持久记忆。
因为中国人注重物质享受,缺乏人与人之间,尤其是亲人之间的推心置腹的交流,过年期间,除了吃喝玩乐,几个人可以花时间和父母聊聊天,了解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有人会说:给他们钱,给他们买衣服和礼物就是孝顺。难道不知道老人们想要的根本不是这些物质上的东西,思想上和情感上的慰藉才是他们最想要的吗? 甚至温柔地对他们说:“我爱你!”今年过年,你给父母做了吗?!
随着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的逐渐接触和交流,现代文明的发展破坏了我们古老的农耕文明、氏族和大家庭的文化传统。 我们不需要难过,这是因为社会进步。 家庭团聚本来就是生存困境下的个人依恋(给予父母更多的爱和情感交流比什么都好)。 春节燃放烟花污染空气体,春运高峰阻断交通。吃喝,浪费,损害健康,最终可能会消失,最后成为一种象征性的仪式。 没什么,就像扇子和算盘,都进博物馆了。好在在现代文明的影响下,很多年轻人思想独立了,人格平等了,人多了,更冷静了,更宽容了,对家人更感恩了,对信仰更自信勇敢了,社会在进步。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712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