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除了与屈原有关还与谁有关


端午节是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关于端午节有许多起源和传说。以下是不同意见:

纪念屈原

这一理论源于南朝吴郡《续齐和谐年谱》和南朝宗巴《荆楚隋年谱》。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立即划船救援,去了洞庭湖,再也没有见到屈原的尸体。当时正好是下雨天,湖上的船都聚集在岸边的亭子里。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博士时,又冒雨冲出,划进了茫茫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在河上划船,后来逐渐发展成龙舟比赛。人们怕河里的鱼吃了他的尸体,就回家去取饭团扔到河里,防止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似乎都与纪念屈原有关,唐代文秀写的《端午》诗就证明了这一点:“端午分节,千古盛传屈原。笑楚江空空灵到洗不直。”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提倡广纳贤才,使成为富国,并力主联合抗秦,遭到贵族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贪得无厌,擅离职守,被赶出京城,流放到元、湘流域。他在流放期间写出了《离骚》、《田文》、《九歌》等忧国忧民的不朽诗篇。它们独一无二,影响深远(因此,端午节也被称为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入侵楚国京都。看到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屈原心痛,但又舍不得放弃自己的祖国。5月5日,他写完巨著《怀沙》后,投河自尽,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爱国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人民悲痛万分,纷纷涌到汨罗江边悼念屈原。渔民划着船,在河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一个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把它们“扑通、扑通”地扔到河里,说鱼、龙、虾、蟹要是吃饱了,就不咬大夫的身体了。人们纷纷效仿。一个老医生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河里,说要打晕龙和水兽,免得伤到屈医生。后来,人们怕饭团被龙吃掉,就想出了用印楝叶包裹米饭,再用彩色的丝绸包裹,发展成褐色的种子。

之后,每年五月初五,有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习俗;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纪念伍子胥

广为流传于江浙一带的端午节第二个传说,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76年)的伍子胥。著名的伍子胥成员,楚人,他的父亲和兄弟都被楚王杀死了。后来子胥弃暗投明,投奔吴国,助吴伐楚,五战入楚都应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挖坟鞭尸三百,为的是报杀父之仇。吴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涨,大获全胜,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求和,夫差许下诺言。子胥建议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被屠戮,受越国贿赂,谗言诬陷子虚,夫差信以为真,给了子虚一剑,子虚死了。子本,一个忠厚老实的人,决心一死。他临死前对邻居们说:“我死后,要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挂在吴京东门上,看着越国的军队进城灭吴。”他自杀了。夫差听后大怒,下令于五月五日将子胥的尸体用皮衣投入大江。因此,据说端午节也是纪念伍子胥的日子。

纪念我孝顺的女儿曹娥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这是为了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顺的女儿曹娥救了她的父亲,投江自尽。曹娥,东汉上虞人。她父亲在河里淹死了,她好几天没见到她的尸体。那时,孝顺的女儿曹娥只有十四岁,日夜在河边哭泣。过了十七天,他也在五月五日投河自尽,五天后捞出父亲的尸体。传为神话,后传至县衙总督,使之成为弟子韩丹春讴歌的丰碑。

孝女曹娥墓在今天的浙江绍兴。后来,曹娥碑是晋王李傕写的。后来,为了纪念曹娥的孝心,在曹娥投江的地方修建了曹娥庙。她居住的村庄被重新命名为曹娥镇,曹娥去世的地方被命名为曹娥河。

源于古越族的图腾节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在新石器时代,长江中下游地区存在着一种具有几何版画和陶魏特征的文物。据专家推断,残存的氏族是一个崇拜龙图腾的部落——历史上的百越氏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表明,他们有连续纹身的习俗,生活在一个水乡,认为自己是龙的后代。其制作工具多为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青铜器。在作为日常用品的锅碗瓢盆中,用于烹饪食物的印花陶鼎是他们特有的,也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期,仍有百越人,端午节是他们创造的祭拜祖先的节日。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融入了汉族,剩下的则演变成了南方的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问候道神

春秋时期,吴国忠臣伍子胥冤死后,成了道神,天下为他哀悼,于是有了端午节。这个传说在江浙一带广为流传。著名的伍子胥成员,楚人,他的父亲和兄弟都被楚王杀死了。后来子胥投奔吴国,帮助吴国伐楚,在五战中进入楚国都城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挖坟鞭尸三百,为的是报杀父之仇。吴和吕死后,他的孙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涨。他胜利了,却被越国打败了。越王勾践求和,夫差答应了。子胥建议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太守受越国贿赂,谗言诬陷子虚。夫差信以为真,给子虚一剑,子虚死了。子本,一个忠厚老实的人,决心一死。他临死前对邻居们说:“我死后,要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挂在吴京东门上,看着越国的军队进城灭吴。”他自杀了。夫差听后大怒,下令于五月五日将子胥的尸体用皮衣投入大江。因此,据说端午节也是纪念伍子胥的日子。

端午节

这个说法出自闻一多《端午考与端午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龙族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主要原因是:(1)端午节最重要的两项活动,吃粽子和赛跑,都与龙有关。粽子丢到水里经常被龙偷走,而龙舟是用来赛船的。(2)轮渡比赛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为深厚,此外,吴越人仍有“以龙为龙”的习俗在不断纹身。(3)古代五月初五用“彩丝扎臂”的民俗,应该是“如龙之子”纹身习俗的遗迹。

邪恶日

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邪日。据说这一天邪当道,五毒齐出。据《礼记》记载,端午节起源于周朝的兰花浴。在鲁的《春秋》中,仲夏的故事规定,人们应该在五月禁欲和斋戒。《夏郑潇》中写道:“在这一天服药,以除毒气。”《大戴礼》中记载“五月五日为沐浴之日”,有许多关于沐浴驱邪、认为五岁生日为忌日的传说。《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了历史上著名的孟尝君,他出生于五月五日。他爸求他妈不要生他,以为“五月生孩子的人会比父母好。”《关隘》是一篇失传的文章。“俗话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作者王充也写道:“正月、五月为忌;正月五月杀你爸妈,举不起。”东晋大将王镇恶,生于五月初五,祖父赐名真邪。宋徽宗出生于五月初五,从小被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将五月初五视为邪日是普遍现象。可见,自先秦以来,这一天就是倒霉的一天。这样,插菖蒲、艾叶驱鬼,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避疫,就顺理成章了。而且人们也避开“端午”这个禁忌,称之为“龙舟节”。

夏至

持这种观点的刘德谦在另一篇《谈端午节的由来》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了三个主要原因:(1)权威著作《荆楚隋史集》并未提及五月初五吃粽子的节日习俗,而是写在夏至节。至于竞渡,隋代杜太清所作的《玉烛集》将其归为夏至的娱乐活动,可见未必是为了打捞投江的大诗人屈原。(2)端午节习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踩百草”、“斗百草”、“采杂药”,与屈原无关。(3)《花岁时风光》对端午节的第一种解释是:“孙叶正阳,端午时正值盛夏,故端午节亦可称为中元节。端午节最早的起源是夏至。反对争论,并在纪念屈原的理论中有最广泛的影响。由于屈原杰出的人格,人们愿意把这个纪念日归功于他。

纪念女诗人秋瑾

秋瑾,本名瑞熊,建湖女子,本名玉谷,浙江绍兴人。她小时候擅长诗词歌赋,喜欢骑马击剑。她被称为木兰和秦良玉。28岁参加革命,影响很大。他在策划起义时被清兵逮捕,至死不屈。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宣恒口英勇牺牲。后人为了欣赏她的诗歌,悼念她的英雄事迹,就合并了诗人节来纪念她,把诗人节定为端午节,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美丽的误会端午节的由来和屈原没有关系?

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是中国重要的节日之一。普遍认为屈原与端午节有直接关系:战国时期,楚作图之所以鞠躬深得楚怀王信任,深受同僚上官大夫羡慕。结果,屈原被楚怀王疏远,被罢官流放。伤心到屈原的楚怀王被谗言谄媚蒙蔽,刚正不阿的君子得不到朝廷的允许,郁郁寡欢,写下了长诗《离骚》。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都城,屈原伤心欲绝,于是在五月初五写下了《怀沙》。之后,他将一块巨石扔进汨罗江自杀。

当屈原投江自尽的消息传来时,汨罗江边的居民都泪流满面。他们第一时间把船开到河边,希望能找到屈原的尸体。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屈原的身体不被水中的鱼蛟吞食,他们想到了一个补救办法——往河里扔大量的食物,让河里的动物,比如满满的鱼蛟,能够饶过屈原的身体。从那时起,端午节成为一个重要的节日,直到今天。

其实这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文献中“端午节”一词出现较晚。从目前的资料来看,“端午”最早出现在《唐书》中,是宋人写的。因此,可以说“端午节”一词出现在宋代。从屈原投江自尽到宋朝,根本没有“端午节”这个词,屈原也无法与之建立有效的联系。

宋代以前的文献中虽然没有关于“端午节”的记载,但是关于“五月初五”的记载却是层出不穷,比如《大戴礼》、《夏》等文献都提到了这个日期。那么,在早期的文学中,这个“五五”和屈原有关系吗?

答案令人失望。在早期的记录中,这个日期仍然与屈原无关。

《大笠》云:“五月五日植兰沐浴。”

“夏郑潇”说:“在这一天,我们将收集各种药物,以消除毒气。”

……

于是,在早期的记载中,“五月五日”根本不是纪念日,不仅与纪念无关,而且“五月五日”本身也不是一个吉祥的日子。因此,在5月5日,人们沐浴在芳香的香料中,目的是去除有毒气体。

即使在《史记》中,司马迁也根本没有提到屈原自杀的具体日期,只是说屈原“是之赋”。于是石怀便投汨罗而死”。司马迁不仅没有告诉我们屈原自杀的具体日期,而且也没有告诉我们屈原自杀的大致季节。

所以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举行的,显然是一种补充说法。首先,“五月五日”是避邪的日子。后来,这一天也被称为“端午节”。后来因为今天无法考证的原因,屈原被选为这一天的“形象代言人”,于是有了我们今天的“端午节”。但要注意的是,正是因为端午节与屈原这位名人并肩,才实现了“华丽转身”,从最初的消灾日成为纪念先贤的神圣节日,并逐渐发扬光大。

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无疑是公平的。在屈原自杀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有一天因为他而熠熠生辉。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71234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