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极简人类历史:人类历史为什么要从BIGBANG开始?
《极简人类史》的作者大卫·克里斯蒂安曾形象地描述了人类在宇宙历史中的地位:如果把整个130亿年的宇宙演化史简化为13年,那么人类大约在3天前就出现了。最早的农业文明发生在五分钟前,工业革命发生在六秒钟前,世界人口达到六十亿,第二次世界大战,阿波罗登月都发生在最后一秒。
这本书虽然叫《人类的历史》,但却是从遥远的宇宙开始的。这肯定会让很多读者质疑这个历史框架,认为它太宏大了——而且似乎是为了宏大而宏大。人类历史只是宇宙进程中微不足道的一瞬间,那么为什么“人类历史”是从大爆炸开始的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暂时把极简主义的人类历史倒过来,先看“最后一秒”。
“人类世”是2000年后地理学界提出的新概念。这种观念认为,自20世纪以来,地球进入了一个新的地质时期——人类世。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是,地球上单一生物物种——现代智人——的活动开始对地球的生态、地貌、大气和水面产生决定性影响。从时间上来说,人类世对应的时间是宇宙“13年历史”的“最后一秒”。
正是在这“一秒钟”里,人类拥有了影响一个星球,将自己与大尺度宇宙连接起来的能力。整个极简主义的人类历史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在这“最后一秒”发生的事情,使人类能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看待自己、自己的星球以及在这“第二秒”之前的“十三年”里发生的一切。所以,人类极简历史上从宇宙大爆炸到21世纪的所有故事,都可以用来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让人类拥有改变地球环境的能力?
这需要从BIGBANG说起。因为人类文明赖以生存的所有物质和能量都需要追溯到宇宙的开端。所谓文明,说白了就是人类控制这些物质和能量的能力。如果把人类极简历史的叙述画成图表,可以发现克里斯蒂安的《大历史》恰恰说了人类的这些东西:物质基础,地球的地理条件,人类生产方式的演变。
其中,人类生产方式的演变是极简主义人类史的重头戏。作者将这一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采集狩猎期、农耕期和工业革命后的近代。纵观三个时代,人类人口规模越来越大,组织越来越密集。生产方式(如狩猎、农业种植、工业生产)、组织形式(如部落、村庄、城市、国家)和文化形式的总体趋势变得越来越复杂。
不难看出,天体物理学所描述的宇宙演化,生物学所描述的生物演化,人类学所描述的人类演化,历史所描述的社会发展,在极小的人类历史中合成了同样的过程。
这种综合并不是为了满足学者的崇高美感或者“知识整理瘾”。上述大历史可以让人重新思考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以及人类文明的终极意义。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站在无边无际的宇宙和自己有限却精致的历史成就之间,小心翼翼地捧着自己的骄傲与谦卑,自省与前瞻。
但是,我认为人类的极简主义历史有一个更亲密的主题:它从宏观尺度上定义了人类的责任。它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经过几千几万年的发展,已经大大改变了地球的面貌。自从人类开始主宰地球,生态变化就不再是简单的生物过程;人类人口增长和组织复杂性不再是简单的社会学过程。从大历史的角度看,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的平均寿命是一点一点增加的,生产效率是一步步提高的。这个量的积累直接导致了质变:很多生物空的生存受到挤压,物种灭绝,荒野变成农田和城市,大气温度上升等等。地球历史上发生的很多事情,其实都是人类活动的结果。
俗话说“力量越大,责任越大。”在现代,我们影响地球的能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但遗憾的是,我们并没有与我们的超能力相匹配的相应责任感。学科的分野和思维的局限,让我们很难看清人类活动的大趋势。只有认清大势,才能保护好自己的文明。所以,人类的极简历史代表了这样一种意识:我们对地球的任何扰动都可能产生质的影响。既然我们有能力影响一个星球,我们就有责任严格约束自己,保护这个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