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性又称相互修辞,是诗歌中经常使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汉语对它的解释是:“互为指写,言外之意体现于文。”具体来说就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句或一句话的两个部分,看似说的是两件事,实际上是相互呼应、相互解释、相互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有语境意义交织、渗透、补充表达完整句子意义的修辞方法。
互文性的特点是“存文而存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结构特征:相互反映。比如“将军百战不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句子前部省略“壮士”二字,句子后部省略“将军”二字。“将军”和“壮士”两个字是分开的,前后是互为补充的。②语义特征:互补性。如:“户管云庵时,镜上贴黄贴花。”(木兰诗),木兰对着窗户,已经包括对着镜子了。“管理”和“粘贴”这两个动作是在同一个情境下进行的,所以在翻译时要结合起来。概括起来,互文性有四种类型。下面单独说一下。
(1)简单句的互文性。所谓单句互文,是指同一个句子前后两个词在意义上的交错、渗透和补充。如杜牧《公园秦淮》:“烟笼寒水月明,夜公园秦淮酒楼旁。”这首诗中“烟”与“月”的互文,应该理解为“烟月捧冷水,烟月捧沙。”再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明月,合而为一,长征未归。”这首诗中“秦时”与“韩石”的互文,应该理解为“秦汉明月,秦汉山口”。
(2)句子的互文性。句子互文性也叫互文性。句子互文性是指句子(下句)包含已经出现在句子(上句)中的词,句子(上句)包含将要出现在句子(下句)中的词,两者相辅相成。如辛弃疾《西江月》云:“明月为喜鹊惊,清风为半夜蝉。”诗中“静”与“明”是互文的,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半夜)明月升起,惊起树上的鸟和喜鹊,惊醒树上沉睡的蝉;鸟儿和蝉儿在温柔的夜风中歌唱。”这样,词的意境就更加丰富,更加优美。
(3)句子之间的互文性。互文性是指两个句子被其他句子隔开的一种互文句式。分析同“句子互文性”。王波《王腾亭序》:“十日休,胜友如云;一千个问候,婚礼。”这里“十天假期”和“千里相逢”是离句,“胜友如云”和“婚礼”是互文的。“胜友”“高友”“如云”“满屋”交织在一起,补充说明。再如《战城南汉乐府民歌》:“在战城南,死于国北,不葬于野。”在这首诗中,“战争”与“死亡”相得益彰,“城南”与“北国”相得益彰。其实是说:“城南北战,南亡。”
(4)句子的互文性。句子互文性是指这种互文中有两个以上的句子,它们相互渗透,相互补充,表达完整的意思。如《木兰辞》:“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马鞍,南市买缰绳,北市买鞭子。”买东西不用东奔西跑,要单独写在诗里。互文性的运用保证了原诗的规律性。再如孔雀东南飞:“十三会编素菜,十四会学裁衣,十五会弹琴,十六会吟诗作书。”在这首诗中,互文性表现了刘兰芝博学、勤劳、能干、贤惠、坚强,但这并不意味着她能在一年内学会一门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