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一首诗,我们有什么方法和手段去评价和欣赏它,从中可以体会到诗歌美的力量。诗歌鉴赏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外部感知、诗歌感知、鉴赏技巧、语言研究。
(1)外部感知。外部感知可以从读题、认人、辨文、读笔记四个方面入手。
①阅读“问题”。读诗,首先要从题目入手。因为标题包含了我们对诗歌理解的信息。比如王维的《过季翔寺》表现的是一个特别的地方,杜甫的《春雨欲来风满楼》在题目中表现的是季节、时间、对象、意境。读标题可以帮助读者理解诗的内容,把握抒情的感觉。
②认识“人”。这里的“人”是指诗人、叙述者和被叙述者(诗歌中的主体对意象)。如鲁的《曲池莲》:“浮香围曲池岸,圆影复苏池。我怕秋风早,不知飘远了。”在这首咏物诗中,叙述者和歌唱的主要对象是分离的。叙述者是诗人,主客体是池和。诗歌围绕着主客体展开,诗人的思想感情依附于主客体所允许的范围。要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首先要解读主客体。这首诗写了荷花的芬芳,也写了荷花因秋风过早凋零的担忧。只有通过对莲花这一意象的解读,我们才能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虚度光阴的感受。
③区分“文”。区分“散文”,就是从整体上感知诗歌的内容。对诗歌内容的认定,有助于把握诗歌的情节,领悟情感。比如李白的《岳重顾岚》:“越王勾践破吴贵,兵士皆袍归。宫女像满春厅,但今天只有鹧鸪飞。”当我们得知这首诗是一首关于历史的诗,那么我们就很容易理解所写的史实:越王破了吴凯旋,将士衣锦还乡,华丽的宫殿里挤满了如花似玉的宫女。真的是巅峰时期。掌握了这种叙事情绪,与“只在今天”这句话中所写的苍凉形成鲜明对比,更容易让我们把握住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
④看“注”。读诗离不开注解。注解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作品背景以及其他相关情况。有些注释还可以为我们解释一些不熟悉的词语,介绍相关典故的由来,提示典故的含义。朱清玉《进士前夕致张书记》:“红烛昨夜停洞房,我在前等姨母姨父。化妆小声问老公,画眉深浅不时兴。”提议者给了一个注解:朱清玉很得水部郎中张继赏识,考前写下这首诗,征求张继的意见。因为有了这个注解,诗人考前忐忑不安的心态,读者很容易理解。
(2)理解诗意的场景。诗歌语境的实现主要指阅读意象和欣赏意境两个方面,也是诗歌欣赏的重要手段。
①阅读“图像”。所谓意象,是指包含着作家思想感情的客观形象。也就是诗中的意象,它不仅包含了人物,也包含了诗中所写的场景和事物,还有作者的感受。因为诗歌中的意象不同,有一些场景,也有一些物体;有些事,有些人;有的是单个,有的是多个。如苏轼《卜算子,居黄州定慧园》:“缺月,挂树,破人早静。谁和你单独在一起?孤独的影子。在夜里,它突然变得害怕,突然飞起来,又频繁地回来,但总是没有人理解它无限的内心感受。寂寞沙洲冷。”“缺月”、“疏树”、“幽人”、“谷宏”、“寒枝”等意象表达了人们的惆怅之情。另外,有些意象具有传统的文化象征意义,其意义相对固定。比如梅花象征不屈与高贵,鸿雁象征相思与使者,浮云象征游子或小人,梧桐象征苍凉与忧伤,菊花象征崇高与坚强,等等。如果我们理解这些意象的传统文化象征意义,将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比如李白的《春夜洛杉矶听笛声》:“谁的玉笛在黑暗中飞,春风充盈洛杉矶。在这夜曲里,我听到了断柳声,那么谁还不起我的故乡?”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折柳”是这首诗中的一个意象,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指歌名,即一首古代汉乐府曲《折柳》,表达了离别远行的痛苦。二是指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感。古代离别时,往往从路边折下柳枝送别。威洛·伊一只是用它来表达她不情愿的感情。折柳几乎是离别的代名词。因此,意象是诗人内心思想感情和外部客观意象的统一。要想理解诗歌的内容,欣赏作品的思想感情和情趣,就必须仔细品味诗歌中的意象。
②“意境”。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感受与客观景物交融而创造的艺术境界。创造意境是诗人抒发情感不可或缺的手段。解读意境可以把握诗人的情感趣味。比如王维的《深山秋夜》:“空站在一场刚下过雨的傍晚秋天。月色在松树林中,清泉石上游。竹林铿锵,洗衣女归来,荷叶轻摇欲上轻舟。朋友的王子啊,春天已经过去,而你还在这里,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首诗的前三重共选取了12个意象:秋天、夕阳、空山、鲜雨、明月、松间、清泉、石上溪、竹声、浣女、莲花乐章、渔舟。这些意象共同营造了一个祥和、宁静、朴素的生活环境,在田园生活中表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兴趣,同时也从反面表达了诗人对肮脏的官场生活的摒弃。意境离不开情与景,情在景中,意在景。意境的诠释要从场景入手,当你进入场景时体会感受。比如杜甫的《江汉》:“天远,夜长月孤。心犹强,秋风病。”我们可以从《偏云》、《孤月》入手,从诗歌的无奈与孤独中把握诗歌的苍凉意境,体会诗人的苍凉心境。从“晚霞”和“秋风”中,可以体会到景色的壮美境界,从而感受到诗人“烈士老当益壮”的豪迈情怀。意境的创造也是心物的融合。抒情主人公的艺术形象可以通过解读语境来解读。再如宋代朱的《秋夜》:“长夜无眠,秋高气爽,蜡烛勤剪三点,床满梧桐凉,梧桐缺月。”诗人在这里创造的是情景与情缘的相遇,心与物的融合,共同营造了一种孤独的意境,塑造了主人公凄凉孤独、悲愤难眠的形象。
(3)技能鉴赏。诗歌的表现技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抒情方式。那么我们相应的欣赏方法:
(1)“技巧”。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富弼兴、渲染衬托、前后结合、动静结合、远近结合、感官结合、虚实结合等。欣赏诗歌,首先要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关雎》:“关雎鸠在江上。”也就是说,是举手的方法。
②理解“修辞”。在古诗词中,为了使描写的对象更加生动,经常使用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典故等。至于修辞,我们在修辞一章已经详细描述过了,这里就不赘述了。
③实现“抒情”。诗歌的本质是抒情的。表达情感的方式有很多种:有的直接表达情感,有的间接表达情感。比如乐府诗《邪》:“邪!我想认识你,我会永远活着。没有山,没有河,冬天雷声震人,夏天雨雪,天地和合,却敢与你断!”诗中直接表现了主人公对爱情的坦诚、执着、热情、不择手段的态度,是直接抒情。再如《诗经·采薇》:“过去常去,柳柳成荫,如今想想,又是雨雪。”写作,用杨柳表达依恋;回信,以雨雪示悲。这是在景物中抒情,通过景物抒情,间接抒情。吴乔在《关于炉的诗》中说:“夫诗以情为怀,景为客。风景不是自生的,而是有感情的。”景物的描写往往离不开情感,也往往是因为有了感情,景物才产生了感情。
(4)语言研究。任何文学形式都必须依赖语言,尤其是诗歌。它是语言诗人塑造形象、表达感情的手段,也是诗人与读者交流的媒介。阅读和欣赏诗歌,就是通过语言这一中介,去领悟诗人对自然、现实社会、人生、历史的认同、批判、赞美、追求等复杂情感的表达。欣赏诗歌,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能够学习语言。对语言的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始:
①明《音》。这首诗的色调,首先意味着客观景物有不同的颜色:红橙、红绿、蓝紫。比如杜甫的绝句:“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冲天。”黄鹂和白鹭,一黄一白,是客观景物的颜色。第二种是指诗人的情感色彩:热烈而快乐,淡泊而明朗,或悲凉而忧伤。诗中的这些倒影往往赋予景物一种主观的情感色彩。比如范仲淹的《苏牧者怀古》:“青天,黄叶。秋浪连绵,浪冷烟浓。”“蓝云”“黄叶”“冷烟绿花”这些词,都是眼前的秋景引发的忧虑。它们是“万物动我情”,所以“万物皆我色”。第三,诗歌的色彩基调除了运用色彩词外,还可以借助所描绘的景物表现不同的情感色彩,使景物具有冷暖不同的色彩。比如杜甫的《绝句》:“山川美在晚天,花草香在春风。泥飞燕,沙暖鸳鸯眠。”诗中描绘了一幅春光明媚的画卷:阳光明媚,山川秀美,东风暖,花草香,春燕呢喃,沙滩暖,我睡不起。全诗采用暖色,表达诗人对春光明媚的欣赏。又如罗的《军中登塔》:“城中风险,河中水寒。衣服什么时候能修好?长安歌舞。“诗的第一句和第二句,虽然没有使用颜色词,但诗中使用了“威胁”、“危险”、“水”、“冷”等词,触动了一种冷色调,突出了军事环境的威严和冷峻。欣赏诗歌,懂得区分其不同的音调,才能深刻地把握诗歌的主题和诗人的感情。
(2)寻找“诗意的眼睛”。在诗歌中,语言凝练,生动传神,内涵丰富,尤其注重词语的生动表达。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聒噪”有“聒噪”二字,境界呈现;“云破月作花影”,有了“得”字,境界尽出。他说的是诗词中的脱俗之词。所谓精字,是指字在韵文中的关键位置,也就是诗眼。如果你解读它,你就能解读这首诗。比如谢灵运的《爬池上楼》:“春草长在池中,杨柳成了园中的鸣禽。”用“变”字,时间流逝,形势悄然变化,生动地描绘出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另一个例子是杜甫的《书香》:“春草染台阶,黄鹂隔叶空听起来不错。”“子”和“空”这两个字写在这句话里,却多了诗人的感叹:绿草初春,皇姑空声音甜美。先贤不在了,祠堂凄凉凄凉,一代伟人就这么孤独的跟在后面。由此可见,当你寻找诗意的眼光时,你总能知道一个字,并且在你的脑海中处于顶端,当你知道一个字时,你会豁然开朗。
③“风格”分析。诗歌的风格是指其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诗歌的风格有很多种:飘逸、豪放、旷达、苍劲、沉郁、失意、华丽、典雅、清秀、唯美、悲凉、感人、质朴、自然、凝练、含蓄等等。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风格。即使是同一位诗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心境,在具体的作品中也有不同的风格。比如杜甫的诗风以沉郁顿挫著称,但他的《皇军收复黄河两岸》却是爽朗的。苏轼的诗代代相传,但他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界”却是温柔而悲凉的。李清照的词风悲凉,却“绝句”:“生是英雄,死是鬼英雄。至今项羽不肯过江东。”它大胆而富有活力。分析一首诗的风格有很多角度。可以从题材的选择入手:旅游、边塞、田园风光、永远在我心中告别等。也可以从表现主题入手:人才失败、乡村隐居、关注民生、讽刺腐败等。也可以从意象选择、意境营造、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进行分析。比如王波的《思归》:“长江愁,千里思念归。形势高风晚,山黄叶飞。”以诗为题材,表达游子的思乡之情。在结构上,我们采用先感后景的手法。选取了“长江”、“山”、“黄叶飞”等意象,营造出空开阔、苍凉、孤独的意境。这首诗的前两句是抒情的,后两句是场景设置的。然后,选择表达情况的词:“滞”、“迟”、“黄”,还设置了情绪词“悲”、“向往”。这首诗非常充分地描述了游子思乡的悲伤。这首诗充分显示了它阴郁悲伤的风格。再如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瀑悬河前。飞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的主题是自然景观,主题是热烈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选取香炉、紫烟、瀑布、飞流、银河等意象,构造出生动、浑厚的意境。再用“生”、“挂”、“飞”、“落”等动词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把凌空直属的庐山瀑布描写得似真非真,呈现出豪放飘逸的风格。因此,分析诗歌的风格,应从诗歌本身入手,特别注意诗人对意象的选择、语言的运用和表达技巧。
当然,对一首诗的欣赏和分析不需要涵盖所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