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在我高一的时候。那时候我刚好十六岁,和老霍尔顿同年。记得那天月光很好,在学校池塘边的路灯下,我捧着《麦田里的守望者》看了一夜。我像一个饥饿的孩子,狼吞虎咽。我仿佛看到了一个老朋友,或者说另一个自己,我依然忘不了读书的乐趣。
那时候的我和老霍尔顿一样迷茫,一样的混蛋,什么都不喜欢,也没有失去希望。只不过老霍尔顿是个有钱人家的孩子,而我是个经常在山沟里挨饿的乡下孩子。他被学校开除,因为他五科中有四科不及格;虽然我的成绩很好,但我不得不立即面临辍学,因为我的父亲病得很重。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最著名的小说,只有几十万字。小说运用意识流手法描述了霍尔顿·考尔菲尔德从离开学校到在纽约社会流浪三天的荒诞经历。德国学者汉斯·彭内特试图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剖析霍尔顿的孤独。他认为霍尔顿心中有两个世界:一个是以阿克勒、斯特拉德·了他和妓女孙妮为代表的丑恶世界。另一个是以弟弟艾里、妹妹菲菲、尼姑为代表的纯洁美好的世界。霍尔顿感到孤独,因为他发现了后世界的消失。
当时我还不能理解《麦田里的守望者》更深层的含义,但我被老霍尔顿的故事深深打动了。他说:“这么多孩子在一个大麦田里玩耍。成千上万的孩子,没有一个成年人在附近,我的意思是——除了我。那我呢?就在该死的悬崖边上。我的工作是在那里放哨。如果哪个孩子来到悬崖边上,我会抓住他——我是说,所有的孩子都在疯狂地奔跑,他们不知道自己在跑向哪里。我必须从某个地方出来抓住他们。我整天都这样。我只想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甚至觉得自己就是那个需要被抓住的懵懂少年,被外面的假世界,假的人淹没。我感觉我们在悬崖边上坠落,我想反抗,我想坚持,我想在坠落的社会中保持清白。那时候真的被《麦田里的守望者》迷住了。
不久我父亲离开了我。离开学校的那一刻,我泪流满面。想起了《霍尔顿》中疑似同性恋的老师说的一句话:“不成熟男人的标志是愿意为某项事业英勇献身,成熟男人的标志是愿意为某项事业卑微地活着。”我觉得我成熟了。
附《麦田里的守望者》剧情简介。
霍尔顿·考尔菲德出生在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他整天穿着风衣,戴着猎帽,吊儿郎当,不愿意学习。他在学校“对一切都感到厌烦”,在来潘西中学之前,他已经被学校开除过三次。来到攀西中学,我第四次被学校开除,因为我五科有四科不及格。和同学打架后,他深夜离开了学校。他不敢贸然回家,当晚深夜住进了一家小旅馆。他在酒店里看到的都是些不三不四的人——穿女装的男人,互相喷着水和酒的男女。他们玩得很开心,还出了很多丑,这让霍尔登感到恶心和无聊。在极度的无聊和沮丧中,他不知怎的答应了电梯工人Mauriz去召妓。但看到妓女来了,他又紧张起来,给了妓女五块钱让她离开。第二天霍尔登在街上闲逛,遇到两个修女,捐了十块钱。后来,他和他的女朋友莎莉一起去剧院和滑冰。霍尔登不喜欢莎莉的假样子,所以他们吵了一架,最后分手了。霍尔顿无聊中一个人去看电影,然后和一个老同学去酒吧喝酒,喝得酩酊大醉。走出酒吧后,头发被寒风冻住了。想到自己可能会死于肺炎,再也见不到妹妹菲菲,他决定冒险回家向她告别。还好父母都出去玩了。他叫醒菲菲,告诉她自己的苦闷和理想。后来父母回来了,霍尔登就躲在衣柜里。当他的父母去卧室的时候,他溜出了房子,和一位受人尊敬的老师过了一夜。但睡到半夜,他发现老师可能是同性恋,只好偷偷溜出来,在车站候车室过夜。霍尔顿不想回家,也不想再学习了,他决定去西方谋生,装聋作哑。但他想在离开前再见他的妹妹一面,所以他让人给她带了一张纸条,约她在博物馆的美术馆门口见面。过了很久,菲菲终于来了,但是拖着一个装满自己衣服的大箱子,她必须和哥哥一起去西方。最终,霍尔登不得不放弃他的西方之旅,因为他姐姐的劝说失败了。回国后不久,霍尔登就病倒了,被送进了养老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