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冬至,我们并不陌生。也是二十四节气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俗称“冬节”、“长节”或“分年”。冬至被称为“冬至”,从中也可以看出这个节日的重要性。民间甚至有“冬至如过年”的说法。
那么冬至是什么时候起源的呢?背后有什么故事,人们在冬至会做什么活动?
说起冬至,它的起源可不小,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周朝。熟悉古代历法的朋友都会知道,中国古代有所谓的“改朔易变色”的传统。到了汉代,董仲舒进一步总结,上升为理论形式,进而提出了“三统三义”之说。我们就不说“三制”了,来说说“三正”吧。所谓“义”,就是“正月”。今天我们把一月当成正月,好像已经是常识了。
其实古代并不是这样的。比如夏朝,一月为正月,所以夏殷鉴;十二月是商朝的正月,所以商朝丑;周以十一月为正月,所以周简子。在秦朝,十月是第一个月。汉朝取代秦朝后,大规模否定,甚至否定其政权的合法性,认为是直接继承了周朝。而董仲舒则以“三”为循环,建立了自己的黑白史观。所以到了汉朝,又是一个循环。像夏历一样,一月是第一个月。此后,这种历法一直沿用了2000多年。我们通常称之为“农历”,但它还有另一个名字,即“夏历”。
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在周朝,农历的十一月是正月,冬至是一年的开始,也就是说在商朝,冬至相当于新年。正如《汉书》所说,“冬至将是旭日东升,所以你要庆祝它。”“冬至”被明确为固定节日是在汉代,随后兴盛于唐宋,一直沿用至今。周朝的正月相当于夏历的十一月,所以过冬和过农历新年没有太大区别。到汉武帝时,重新使用夏历,正月变成一月,这样冬至终于和新年区分开来,基本没有联系了。所以“越冬”作为一个独立的意义,始于汉武帝以后,一直流传至今。
汉代非常重视冬至,称为“冬至”。这一天,不仅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官员们还要休假。这种庆祝仪式称为“庆冬”,而官员之间的互访称为“拜冬”。正如《后汉书》所言,“冬至前后,君子静下心来,百官皆不为事,不听政事,然后择吉日省事。”由此也可以看出朝野对冬至的重视程度。到了魏晋时期,冬至又有了一个别称,即“子岁”。在这一天,年轻一代必须向他们的长辈表示敬意。宋代以后,冬至进一步发展,人们会在这一天祭祀祖先和神灵。到了明清时期,更是盛况空前。皇帝在这一天要“祭天”,所以说“冬至是郊”。
冬至自周代出现以来,三千多年来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也衍生出一些民俗,使得冬至的节日气氛浓厚了许多。《李周·官纯·申时》说:“冬至之日,鬼神至。”这一天,人们祭拜鬼神,为了能够辟邪,为了有一个好的预兆。
唐宋时期,一度等于年初。正如南宋孟长老在《东京梦中华》中所写:“十一月冬至。这个节日对首都来说是最重要的。虽然穷人在一年内积累了假贷款,但今天更容易得到新衣服,准备饭菜和祭祖。让官员们去庆祝交流,就像过年一样。”
文本:李露先生
参考文献:东京梦书,后汉,李周官纯沈氏,汉代。
文字由历史大学团队创作,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