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由于分封制的根本缺陷——领土管理过度,周王室的政治权力逐渐衰弱;从此,合法诸侯国的分封和东、西、南、北、南诸野民族开始对周王室地位发动威胁或潜在威胁的军事行动;这种集三“权”[夺权、夺权、霸]于一身的威胁行为,导致诸侯国之间相互纷争;结果,战争到处肆虐。
春秋末期,也就是公元前450年左右到公元前370年左右,以“三族分晋”为代表的政治军事矛盾多次激化,直接增加了春秋时期战争的激烈程度,从而形成了公元前375年的广义战国时期。
战国时代的标志不是统一国家的主权权利之争,而是分裂局面下的诸侯国之争。以最具代表性的“三族分晋”为例。网上的说法是:“自公元前633年被任命为三军统帅以来,一直掌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到、韩、赵、魏、郅都、范,还有中行的六个秘书互相起了冲突。后来赵灭了范、中行氏家族后,于公元前453年联合汉、魏灭了支氏家族,晋国府名存实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立千韩、赵霁、魏为诸侯。到公元前376年,、和赵瓜分了晋国
作为晋国的属国,它被瓜分的事实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研究意义。而且“三族分进晋”就像风一样,为进一步的诸侯战争吹起层层冲击波。所以汉代历史学家刘向把春秋和战国分开,把“三族分晋”定义为春秋和战国的分水岭,定义为直接导致战国形成的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