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新亮
当你不停换台的时候,你会发现椅子比艺人还忙。不知道这样会不会提振转椅的销量,艺人似乎更容易接受“导师”这个头衔。我们发现,以前只有在大学里才能看到的稀有导师,现在被荧屏上的各大节目批发,“导师”的廉价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想到更便宜的“美女”和“男神”,我们可以欣然接受。一批不从事传道、授业、解谜的艺术家,找到了一顶耀眼的“导师帽”,而另一批原本从学院走出来的《百家讲坛》讲师,却摇身一变成了导师。《最爱中国》是一档寓教于乐、充满竞争的教育节目。已邀请纪连海、王立群、康震等文化名人担任导师。如果选手通过第一关,可以随意选择导师,和导师并肩站在一起。
暂时我们接受导师不问出处,但我们把他们当做全包导师。但相比其他综艺节目,《最爱中国》的导师结构和特点与其他节目有很大不同。第一,我们会发现其他节目有四个导师,《最爱中国》有三个导师。自从当年《中国好声音》出现四位导师后,几乎所有节目的导师都要补四位导师。为了传播中华文化的光辉,王立群的《汉书》、康震的《唐史史》、纪连海的《明清史》确实涵盖了历史上的盛世。其次,其他节目的导师都是男女,而《最爱中国》的导师都是男的。可见,相比其他由女导师负责煽情剧的节目,《最爱中国》不需要这样安排。只需要男导师以客观严谨的态度看待历史,而语言风格却保留了他们百家讲坛的通俗和幽默。第三,无泪无口水,齐飞,这三个男导师都是隐形的,这就是中年学院派男人的人格魅力,他们用自己的光环抓住人的灵魂。
不夸张的说,至少对于其中的纪连海来说,还没有人能够突破他在《百家讲坛》创下的收视纪录。他满嘴都是京片子,骨头比其他叙述者的眉毛跳动得更生动。现在的纪连海白发明显更有型了。我不知道他的白发是不是自然生成的。如果是染的,我深深怀疑是不是和巫启贤的理发师一样。纪连海站在舞台上不用化烟熏妆对着麦克风就能唱出英文迷幻摇滚。他真的成了“非主流”导师。他不仅头发的颜色走在了时尚的前沿,而且瘦得不死不活。
然后,回到节目的环节和内容,选手要经过三关才能获得第一个冠军。第一关是由计算机随机抽取一个历史人物,参赛者可以自己或在导师的提醒下说出这个历史人物的八个关键词中的七个。只有达到这个标准,他们才有资格选择导师。这个环节的设置很巧妙,利用逆向思维来猜测不断给出的关键词所指向的目标。第二关大家都可以玩,你指着我猜,但是主要是语言描述,你需要猜的东西一个字也说不出来;第三个层次是两个玩家之间的决定性联系。他们说彩色诗句,第一个不会说的就出局了。这种中国文化比赛其实很简单,更多的是考验选手记忆的准确性,并不涉及选手认知的深度和新鲜感。当然,从节目评价的客观性和全民参与的热情来看,这个设定显然是最讨人喜欢的。这个节目传播中国文化和流行了一段时间的中国流行歌曲没有区别。
然而,如今,孔子学院正在进入越来越多的国家。但是,如果我们看到身边有人念叨几句唐诗宋词,我们就会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事实上,宋诗是那个时代的流行歌曲。没想到一千年后成为教科书上的标准答案,被寄托在《我最喜欢的是中国》等中国风歌曲和文艺节目上。较少提及的国学逐渐被更多的人从樟脑丸里找出来。其实我们中华儿女都把国学当做压箱底的宝贝,但是我们有必要在压箱底拿出很久吗?我们博大精深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甚至可以站着炫耀,那我们为什么要把它们颤抖着捧在手里呢?现在,孩子们说的每一个单词都夹杂着一些英语单词。我们确实需要给他们看国学,让他们潜移默化地改变对国学的习惯性印象。有时候背一首诗也是一件很酷的事情。我们不是说不让他们听英文唱歌rap,而是让他们学习别人的东西是不是比现在单纯吸收西方文化更好?不久前,关于董桥的文笔还存在争议,但至少现在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