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就像一座围城。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
这是大多数人初读《围城》时的理解和感受。
从表面上看,《围城》是主人公方红俭写的直到他最终结婚的一系列“爱情”经历。
其实,要更好地理解《围城》的深刻含义,还需要结合钱钟书先生的创作背景和他自己在谈《围城》时的创作心态。
然后,大致总结了两个思路:
1.一个不会处理感情的男人,为什么不能抗日建国?
2.你失去的(缺失的)总会以某种方式回来
不会处理感情的男人,为什么抗战建国《围城》是钱钟书夫妇在上海生活的时候。具体时间是1945年到1946年。钱钟书先生自己说,他写《围城》的时候,心态是“忧乱伤身”。他非常担心战争中的国家,也感叹当时深陷战争的老百姓的悲惨生活。
《围城》中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只有几面提到故事发生在战争期间。基本上小说本身就绕开了战争,只描述了战争期间的各种人物。当然,最重要的人物是留学归来的英雄方红俭和他的爱情故事。
方鸿渐的态度暧昧巧妙,不管是跟鲍小姐“露水夫妻”,跟未婚妻,还是跟唐小姐苏小姐。直到他最后到达孙柔嘉,他仍然没有任何诚意,但他却“栽”在了孙柔嘉的手里。同时因为利益,他终于尝到了婚姻是围城的滋味。
当时,他没有直接和孙柔嘉结婚,而是先订婚,然后开始同居。即使后来,孙柔嘉也总以此为理由攻击方鸿渐:他并不是真的爱她,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肉体欲望。
方鸿渐和唐小姐爱情的失败,一直是方鸿渐的阴影,以至于婚后孙柔嘉指责方鸿渐惦记唐小姐,方鸿渐被迫说出一个真相:
“现在想想,结婚前把爱情看得那么严重,真是幼稚!说实话,不管你和谁结婚,结婚之后,你总会发现你已经和别人结婚了,而不是原来的那个。早知如此,所有的追求,爱情等等。之前的婚姻本来是可以挽救的。”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方鸿渐的意思是不相信爱情。然后孙柔嘉一开始就指责他,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欲望,根本不是因为爱,根本没有冤枉他。
一个男人,如果不爱一个女人,就应该大方的告诉对方,更不应该和对方结婚。半心半意的开始同居后,他会有些不负责任的像受害者一样谈论自己。
无论钱钟书先生是否有意为之,我们从方红俭的爱情与婚姻中确实可以看出:一个人在男女关系中,忠贞与恩爱是多么重要。
至于方鸿渐这种人,如果家庭婚姻不能成功,而是四面楚歌,又怎么能在乱世“精诚修身治国平天下”,担当起抗日建国的大任呢?
结合钱钟书先生说他创作这本书时的心情是“忧伤性命”,或许可以理解他对当时所谓“归国知识分子”的失望,以及对他们精神道德困境的痛斥。
正如高元宝先生在读《围城》时所说,当我们看到被孙柔嘉称为“没心没肺”的方红俭最后“衣不蔽体躺在床上”奄奄一息的时候,我们担心的不仅仅是这个回国不到一年的28岁青年的前途,更是由无数这样的青年组成的民族的前途。
你失去的(错过的)总会以某种方式回来。据的同班同学苏说,在大学时非常害羞。从远处看到女同学,他会脸红,越走越近,脸会越红。原著是这样写的:
“我们在背后叫他‘温度计’,因为他的脸忽上忽下,显示出他离女学生有多远。真好玩!”
可见方鸿渐青春期对男女恋爱毫无经验,甚至直到二十七岁。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温度计”,在她从欧洲“回国”后,突然放开了手脚。她一年谈了四次恋爱,当然船上还有“露水夫妻”鲍小姐。
方鸿渐在苏小姐和唐小姐之间忙活的时候,他名义上的丈母娘周太太嫉妒死去的女儿,说:“我没看见像你这样的人,是我的小婊子抢了我一块肥肉。”
想必方鸿渐现在的自信是因为留学,再加上经济相对独立。也是为了弥补他年轻时浪费的所有精力。
男人或女人是你应该处于什么年龄的问题。至于爱情,你要多谈几次。在你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样的伴侣,找到自己真正爱的人之后,再去结婚,不然会害人害己。
以上是我读《围城》的一些想法。
-结束-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