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被逐出孔庙

谭嗣同名言2022-07-12  29

洪武二十七年前后的一天,明太祖朱元璋写完奏章,习惯性地拿着一本书学习。朱元璋出身赤贫。他一天没去上学。现在他是个皇帝,被一群知识渊博的家伙包围着。如果他不装饰肚子里的真家伙,难道不会被这些自以为是的家伙嘲笑吗?

这一天,老朱读孟子。与大学者相比,他虽然几乎是半文盲,但也深知孟子地位的重要性。他不背几句格言警句,就在法庭上拖他,那帮人不接受。

老朱读着读着脸色有点难看:“君若视臣为犬马,则视臣为中国人。”如果你视你的王子为粪土,那么你就视你的王子为敌人。“这是什么?其实大臣把国王当“寇坎”。这不是作乱罪吗?

看吧,老朱越越来越生气了。“仁贼叫贼,义贼叫残贼,残贼叫夫。没听说过杀君子的。”“为了人民的父母,行政不能不牵着动物,吃人。”“民为贵,国为次,君为轻。”这样的“反动言论”比比皆是。

按照老孟的思想,老百姓称君主为“一夫”(唯夫而共贼),大臣称皇帝为“寇阚”(强盗而敌)。怎么会呢?如果大家都这么想,他们会不会撕毁皇位就值得怀疑了。孟还公开叫嚣,老百姓最高尚,国王最下贱。这不就是论资排辈和自卑的对立面吗?这种思想传播出去,朱家江山岂不是要被老孟“分解”了!

老朱越越想越害怕。原来这些自称对你忠心耿耿的家伙,都有不可告人的险恶用心。表面上磕头喊“万岁”,其实心里喊“夫人”,嘴里喊“老爷”,心里却在念叨“寇坎”!更有甚者,他欺负我老朱读书少,拿孟子当科研标准,弄了一帮党羽来对付我!

朱接了案,大言不惭地说:“你想让这老头今天不死吗?.......朝臣说,来讨论一下他们的份额吧,不太合适。有谏者不恭。”从现在开始,剥夺老孟孔庙资格,饿死他!任何大臣胆敢在此事上出谋划策,都将被视为大不敬之罪而受到惩罚。据史料记载,老朱下令,凡是谏者一律枪毙!

话音刚落,一个不怕死的人来了。一个叫钱塘的刑部大臣带着棺材来“谏尸”。我们只知道海瑞抬棺献计,其实是向钱塘取经。钱塘站在殿下,炫耀自己健美的肌肉。他脱下外套,拍着胸脯说:“我很荣幸能为蒙克而死。”在这里拍,不要错过!

面对不怕死的钱塘,估计锦衣卫哆嗦了一下,箭也放了,但没要了他的命。他反而把朱气了个半死。君臣对峙,又有一个叫尤以升的建议。他们和十几个谏臣一起,集体抗议老朱的“夫人”。一怒之下,朱把他们都送进了监狱接受惩罚。

结果,尤以升和这群谏臣宁愿在狱中自杀,也不愿承认错误。

老朱顿时蔫了,再这样下去,他真的要成为独立的小偷了。他叹了口气:一堆傻货!就是这样。做一个虚怀若谷的“贤王”,恢复老孟的饭票,给钱塘好好疗伤。

但是,老朱并不甘心被彻底打败。他叫来翰林学士刘三五,说:“饭票虽然还给老孟了,但也不能让他吃得这么好。请为我修改《孟子》,把那些离谱的话都删掉。”

刘三武敕令删除《孟子》中关于民尊君的思想言论八十五条,形成了《孟子》的删节本。朱下令:“即日起,八十五条之内,进士不得命题,科举不得取士。”

直到永乐九年,一位名叫孙智的县令要求朱迪抄写《孟子》原文,并得到了批准。从此以后,《孟子》的删节本就不再使用了。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事件,即孟子罢饭,孟子插曲。朱元璋之所以闹出这样的闹剧,无非是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片面的概述不能全面理解孟子的思想。

孟子虽然主张“以民为本”,但这绝不是孟子思想的核心,否则他就不会被称为儒家圣人,而是“孟中山”。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德治、仁,建立一种尊卑的社会秩序。在这一点上,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同时,孟子进一步阐述了孔子的仁义,主张统治者要“仁政于民”,认同暴君的“革命”。

由此可见,孟子思想的本质不是推翻君主专制,而是维护君主的长远利益。比如孟子主张“努力的人统治别人,努力的人统治别人”,这是典型的阶级分层理论,把普通人视为天生被压迫的群体。

孟子所谓的“民本”是什么?他说过这样一句话:“人即道,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孟子的民本就是保证老百姓最基本的生活条件,让他们造反闹事不起。

所以,孟子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捍卫者,而不是“民权的代表”。显然朱元璋学识不深,以偏概全。他只看到了孟子思想中对统治者的约束,却没有看到其本质。

第二,皇权专制思想,与民本思想相冲突。几乎所有的开国皇帝都是独裁者,朱元璋也是。而且在中国历史上,皇权越来越独裁,到了明清时期,逐渐变成了没有约束的绝对独裁。

前面说过,孟子的“民本”其实是假民本。即便如此,他的想法已经突破了大独裁者的思维边界。

与儒生不同,朱元璋从小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这个群体是思想最被禁锢的群体,对皇权充满天然的敬畏。所以朱元璋当了皇帝,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是“至尊宝”。

再加上朱元璋看不懂儒家维持社会秩序的制度,只看到了表面的“以民为本”,与他根深蒂固的专制形成了强烈的冲突。

三、文官集团的阴暗猜疑朱元璋的出身决定了他与文官集团有着天然的隔阂。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所有的君主和领主都与文官集团有着强烈的猜疑和深刻的矛盾。

朱元璋表现得特别好。

首先,他不是士绅阶层,这就导致了他对士绅阶层的双重心理:尊重和怀疑。尊重体现在国家治理离不开士族群体,士族群体是那个社会的“智囊团”,是皇权统治世界的唯一桥梁。猜疑反映在对不平等地位的恐惧中。我从社会底层一跃登上皇位,总担心士绅阶层不服气,三心二意。

其次,皇权与士绅集团之间的权力分配也是不可回避的障碍。没有权力的皇帝是傀儡,傀儡必然导致政权的灭亡。对于公务员群体来说,他们也有自己的利益和价值观。放弃权力就意味着放弃利益,也不符合“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这个简单的逻辑,是皇帝和文官集团之间无解的大问题。

最后,朱元璋的安全感恐怕是所有开国皇帝中最差的。一般开国皇帝都有自己的政治势力可以依靠。朱元璋白手起家,他所依托的淮西集团是随着朱明王朝的建立而发展起来的政治帮派。其根基不牢,热衷内斗,对皇权的忠诚远不如一般皇权支持者。

朱元璋在大兴的诸多冤案,与他缺乏安全感密切相关。所以,朱元璋很敏感。他读《孟子》中的叛逆言论,首先想到的是被文官集团忽悠了。

幸运的是,朱元璋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他懂得审时度势,身边不乏能帮助他全面理解孟子思想的人。于是,他很快做出妥协,同意恢复孟子的孔庙,并以《孟子》的删节本与文官集团达成和解。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70583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