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为什么是通感


通感是运用具体生动的语言,改变感知角度来描述事物的特征和感情的一种修辞方式。通感也叫“移情”。在描述客观事物时,它用形象的语言来传递感情。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的感觉。相互沟通、交错、移位、转化,将原本表达A感的词语转移到表达B感,使意象更加生动、新颖。在通感中,颜色似乎有温度,声音似乎有形象,冷暖似乎有重量。

通感有两种,一种是听声音,一种是声音。

(1)听声音类型。本质上是一种用其他词语来表达这一点的写作思维方式。这是一种音乐欣赏的传统,一种情感类型的转变,一种欣赏的想象。蔡林的《音乐与绘画的通感》说,“以耳为目,耳中见色,目中闻声,画无象,声无音。”如宋祁《玉楼春》:“青杨烟轻晓寒外,红杏枝春聒噪。”一个“吵”字,境界满满。这首诗的妙处在于,它用“嘈杂”的听觉感受来表达视觉感受,呈现出一派杏花盛开、春意盎然的景象。也像嵇康的《福琴》:“看似山,又似流波,浩汤,心情沉郁。”琴声有时像山一样高,有时像水一样响。听声如山,听声如水。也就是通感。

(2)听起来像声音。如白居易的《琵琶行》:

大弦像雨一样哼唱,小弦像秘密一样低语。

哼唱着,低语着——然后混合在一起,就像把大大小小的珍珠倒进一盘玉里。

关英讲花底滑,幽燕泉流冰滩。

冰是冷的,弦是冻的,仿佛过不去;和音符,逐渐消失。

悲伤的深度和悲伤的隐藏,在沉默中比声音告诉更多。

一个银花瓶突然破裂,涌出一股水,跳出装甲马匹和武器的冲突和打击。

在她放下拨片之前,她一划就结束了,所有的四根弦发出一种声音,就像撕裂丝绸一样。

这里把琵琶声比作雨声,呢喃声,珍珠落玉盘声,莺声,深咽泉声,银瓶碎声,剑声裂声。诗人通过通感这一修辞手法,既写出了琵琶女高超的音乐技巧,又通过音乐的变化表达了演奏者内心的跌宕起伏,让人一听就感同身受。正如诗人所说,“她的第一个吉他音符让我开始叹息。”再如李贺的《李平雅》:“昆山玉碎,凤凰啼,莲花啼,香兰笑。寒光融十二门前,二十三弦动紫帝。”诗中说,时而琴弦响,嘈杂嘈杂,仿佛玉碎山落,难分伯仲;而当一根弦独自响起的时候,听起来就像凤凰鸣叫,震动树木,非常铿锵。“芙蓉哭,香兰笑”是一个奇怪的想法。带露珠的荷花并不少见,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嘴大笑的印象。他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的“莲花垂露”是用来形容琴声的忧伤和压抑,而“香草的微笑”则是用来表现琴声的欢乐,不仅可以听到,还可以亲眼目睹。这种表达真的很奇妙。这是类似声音的声音。

通感还具有音乐隐喻的功能。隐喻是从一种隐喻到另一种感觉的过渡。韩愈《水部张员外赠关白樱桃诗》:“香随青笼初至,彩映银盘上写不曾停。”樱桃是红色的,说它闻起来很香,和气味沟通的是视觉。但是樱桃不香。这种香味来自于喜欢红花引起的香味。韩愈《南山》诗说,“要么完美,要么震撼。”这就使得你眼中看到的石头像野鸡一样立着,野鸡导致了野鸡的声音,也就是一种音乐隐喻,即视觉通过“仲晶”的听觉。有的石头相对,导致“互恶”或“互福”。它是一个音乐隐喻,即视觉与“互恶”和“互福”的感觉相连。石头不能发出声音,也不能互相帮助,但是通过通感,视觉和听觉的界限被打开了。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70407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