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要先了解他的人生经历~
你可能没听说过马友友,但你一定知道乔布斯。乔布斯是马友友的著名粉丝。当第一个ipod发布时,他播放了中国大提琴家的音乐。
第一次听马友友的演唱会,他就被它的纯净,宁静,辽阔所感动。“茫茫仿佛看到了浩瀚的宇宙”。
他马上邀请马友友去他的婚礼上玩,但是马友友因为日程安排不能去。乔布斯病重时,马友友去看望他,用1733年制作的斯特拉迪瓦里大提琴演奏,并告诉他:“这是我想在你的婚礼上演奏的音乐。”
乔布斯泪流满面,邀请马友友在他的葬礼上演奏。马友友遵守了他的诺言。
马友友是个什么样的人,能让苹果教父乔布斯这么欣赏他?也许当你了解他的时候,你会被他的善良,他的梦想,他对音乐的热爱所感动。
“音乐是人性的表达,
如果你在我的音乐中听到人性,
你看到了我的心,
也是我对世界的贡献。"
音乐总有乡愁
5年生于巴黎,父母是中国音乐家。我父亲是小提琴手,母亲是歌手,后来我随父母移居美国。
马友友的父母和许多海外华人一样,有着强烈的乡愁。他们给马友友讲中国历史的故事,让他练习书法,周末去看中国电影,体验中国的哲学和美。
甚至,他爸爸规定,如果你不能用中文说出一道菜的名字,就不允许你吃那道菜。
▲马友友年轻时和家人的合影。
▲马友友和她妈妈(卢·)在巴黎。
出生于音乐世家的马友友,从小就展示了自己的才华。4岁时,他就能用大提琴演奏巴赫的组曲。7岁时,他在肯尼迪中心的舞台上表演,那里有5000名观众,包括肯尼迪总统和他的妻子。16岁时,他举办了一场独奏会,并一举成名。
▲7岁时,马友友一家从法国搬到了纽约。同年,1962年11月29日,马友友和她的姐姐应大提琴家卡萨尔斯的邀请在一场慈善音乐会上表演。
▲马友友和悠悠球马成在肯尼迪艺术中心为肯尼迪总统夫妇和5000名观众表演。右图:著名指挥家伦纳德·伯恩斯坦。
马友友说,父母给他起名时,“想到了友谊的‘朋友’两个字,但好像懒得想别的,就又加了一个‘朋友’字。”
就像命运一样,马友友确实在以后的日子里用音乐搭建了一座友谊的桥梁。
出生在巴黎,然后移民到美国,有着中国人的血统和文化,这种跨越地域和种族的人生经历让马友友常常想:
“你是谁?文化属于哪里?家对你意味着什么?”
▲1974年,就读于哈佛大学的马友友展示表演和海报,右图。
▲1983年,马友友。
他想融入这个世界。他没有从音乐学院毕业,而是去了哈佛大学学习人类学。
911事件后,世界陷入恐慌和对立,马友友重新审视自己的事业和人生目标。
如果冲突是因为沟通失败,那还有什么语言可以和世界上其他70亿人分享呢?
他有音乐!
他聚集了世界各地的顶级音乐人,开始了被搁置的“丝绸之路”音乐项目。这58人中,有10人来自中国。
▲马友友和丝路乐团。
他让中国文化与世界交流。刚刚获得格莱美奖的专辑《唱乡愁》中有一首歌叫《绿色》。
琵琶贯穿全曲,让人深深沉浸在它清爽明快的节奏中,感受中国民族乐器的奇妙魔力。
▲《唱我回家》唱乡愁专辑。
这张以故乡为主题的专辑,包含了很多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琵琶、巴乌、萧声,中华民族的声音通过西方乐器自由穿行,与它们一起的,还有丝绸之路上各国的民族乐器。
他也让其他陌生人使用他们自己的音乐,
管弦乐队中组成世界的语言。
在丝绸之路管弦乐团中,
有因为文革而背井离乡的中国琵琶演奏家;
因为战争,
离开叙利亚和父母,一度难以用音乐表达快乐的人;
因为革命,
不得不离开伊朗,现在在餐馆工作的音乐家;
有些西班牙人的家乡仍然是中世纪风格...
器乐和这些不同文化的音乐,在马友友的引导下,实际上融为一体。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在他的音乐中流畅运行,但任何听过的人都能感受到画面感:紧凑的鼓点和驼铃,游牧民族穿越黄土和沙漠走向东方多彩的沃土。
有人说,当他们去敦煌莫高窟,在漫长的黄沙中间,他们的第一反应是,是的,这就是我想象中的敦煌马友友丝绸之路。
每个人都想被听到。
音乐似乎能挡住子弹。
“通过与他人交流,你可以将恐惧转化为快乐”。
经典中总有一种韵味。
马友友的“音乐容纳世界”梦想并非一帆风顺。
在丝绸之路计划之前,马友友是古典乐坛最耀眼的明星。他的音乐会总是满座。有一次,他不得不在剧院外演出,“安抚那些买不到票的人”。
然而,当他不断将世界各地的民间音乐、流行音乐甚至边缘乐器融入创作中,得罪了严肃音乐界的保守派,维也纳国家剧院宣布取消与他签订的演出合同。
就连马友友的导师、他最尊敬的指挥家斯坦先生也拒绝与他同台演出。他说:“孩子,你就这么难,想把古典乐变成儿歌秀?”
马友友哭了。他不想把古典音乐变成儿歌秀,他只想把音乐变成一种全世界都能交流的语言。但是没有人理解他。有人劝他放弃,“会让你倾家荡产!”
多少音乐人一生都在追求马友友,但马友友却为了梦想选择了一条更加艰难的跨界之路。他说,“规则被打破了。”
在对他的音乐争议了近10年后,他和他的丝路乐团很受观众欢迎,学界终于放下架子,重新拥抱了他。
跨界总是有骑士精神
跨越文化和种族,用世界性的语言表达中国文化,成为马友友无与伦比的能力。
所以,李安在为《卧虎藏龙》找配乐的时候,自然就找到了他。
当时李安问谭盾:有没有一种音乐方法,让北京故宫、新疆戈壁沙漠、浙江竹林的故事有一种向心力?
谭盾做不到。这是非常困难的。这三个地方各有各的乐器。但他接着说,“我想到了一个能像胡琴一样拉大提琴、拉二胡和拉马头琴的人。是马友友!”
三人第一次开始录音的时候,李安一直紧绷着脸。他知道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左起:谭盾、李安、马友友。
马友友对钢琴非常兴奋。马友友拉弦的时候,一句很简单的朗诵让李安一下子放松了!他用自己的表演,带出徐莱的清风,淳朴而有力的中国侠气!
马友友回到纽约后,李安留在了内地。两个人只能“隔海合作”,唯一的沟通桥梁是谭盾,在两地之间飞来飞去。马友友没有看过《卧虎藏龙》的任何片段。全靠谭盾把故事讲给马友友听。
他用对中国武侠的幻想和谭盾的《口》完成了《卧虎藏龙》的音乐。次年,《卧虎藏龙》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配乐奖。
▲卧虎藏龙剧照
马友友总是在寻找他的家乡。他踏上丝绸之路是为了寻找一种音乐,让全世界的人都可以用自己家乡的方式表达自己,却又可以互相交流。
作为国际顶级大提琴家,马友友几十年来获奖无数。
有人问他最想珍藏哪个奖项,他说:
“我最珍惜的回报是融入一个和谐的家庭,拥有一群亲密的朋友。”
世界上所有的繁荣都会结束,读完千帆,他知道,
最好的仁慈是这样的:热爱你的故土,拥抱你的朋友。
▲马友友
文字为原创,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