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是谁发明的有多少人历史

欧莱雅染发剂2022-07-12  16

你好,我来告诉你这个问题。如果你想讲述所有关于日历的事情,你可以写一本书。

我国历史上的历法,又称历法,自人类社会进入农牧业时期就已经存在。谁写了第一个日历,何时何地起源,无从考证。

有文字记载以来,中国古代历法已有百余种,如黄帝历、颛顼历、夏历、阴历、周历等。不同时期的日历是由不同时期的人发明的。下面说说具体情况。

从历法的名称我们不难看出,几乎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历法。为什么会这样?

自周朝以来,发行和公布日历是权力的象征。在封建社会,只有皇族有权发布历法,称为“宣朔”(宣布新月)。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古代每一个新皇帝上台后都要改年号了。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历法——太初历。汉武帝元年(公元前104年),朝廷从全国各地招募了20多名天文历算师,在北京制作历法。其中有邓萍、夏洛、唐都、公孙青、胡燧等。经过他们的讨论,太初日历制定了。

这部历法是迄今传世的第一部完整的古代历法。实际上,司马迁,一个众所周知的名人,参与了日历的制作。但司马迁的一些建议在历法制定过程中没有被采纳。也许是这个原因,司马迁在《史记》和《历书》中没有提到太初历。

因此,“太初历”不是任何一个人发明的,而是二十多人根据以前的历法重新制定的。

根据太初历法,一个月(农历正月)的长度是29又81/43天(29.530864天),平年12个月,闰年1个月,19年7个闰月。按照这种计算方法,每年是12又19/7个月,一年(回归年)是365又1539天。

年和月的长度是制作日历的两个基本数据。根据太初历法整理的数据,虽然误差还很大,但是几千年前的历法的精确度已经很高了。

太初历于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元年问世,延续了188年,直到公元84年被后汉四分之一历所取代。

《大衍历》是我国历史上优秀的历法,是唐玄宗九年(公元721年)九月初八。根据林德历法的计算,那天会有日食。所以人们准备观看。最后,月食虽然出现了,但是和预计的时间相差很大。这说明林德历法存在很大的错误。

因此,唐玄宗命令一行法师(俗名张遂)制作一种新历法来取代不准确的旧历法。六年后,张遂发明了一种新历法——大衍历。

大衍历是我国历史上优秀的历法之一。其内容不仅继承了以往历法的成果,也为以后的历法所借鉴。具体内容包括:太阴观的计算方法,二十四节气中每一天的正午日影长度和昼夜长短,太阳、月亮、五大行星的运行等。太阴月(历月)的长度为29.53059天;回归年的长度是365.2444天,与今天的数据相比是非常准确的。

中国古代历法的制定(发明)及具体情况如前所述,中国古代历法约有一百种。如果你仔细研究和比较这些日历,你会发现

目前这些历法无论新旧,其本质无非三种:阴历、阳历、阴阳合历。

太阴月亮照在太阳上,灵生在太阳的荫下。那一天,光满,那一天,光尽。——张衡“精神体质”是指月光来源于阳光,当面对太阳时,月亮会全部发光,成为满月;月亮背着太阳的时候,不发光,看不见。

农历是古人根据月亮盈亏的周期制定的。它也被称为“王朔”。一个太阴月的自然长度是29.5306天(以小时计是29天12小时44分3秒)。但是这个图形太复杂了,为了实用必须四舍五入,但问题是四舍五入后不能破坏王朔的自然规律。

如果要四舍五入29.5306这个数字,显然只有29和30比较接近。但是,无论取哪个数,都无法对应自然长度。为了保证每个“新月”都能发生在每个月的第一天,古代历法学家巧妙地采用了29和30交替的方法,解决了历月长短的问题。

历法的长度解决了,还有历法年限的问题。因此,历法首先考虑了回归年的因素。因为日历月的长度只与回归年的长度重合,所以日历才能真实地反映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根据这一原理,经过反复观察,发现12个新月的长度所累积的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非常接近。

所以古代的历法把农历的日历年定为12个月。为了与回归年一致,第三年十二月的29天改为30天,这一年称为闰年。

这就是农历长度和历年长度的由来。当然也就是农历的制定方式。它的基本周期是新月,也就是月亮的变化周期。另一方面,从农历的日期可以知道月相。比如:初一是朔(新月);15、16正在寻找(满月);初七和初八是上弦月;二十二、二十三是下弦月,以此类推。

所以古人不仅可以根据日期判断月相,还可以根据月相判断日期。

阳历

阳历是根据太阳的运动制定的。它的基本周期是回归年。一个回归年的自然长度是365.2422天(365天5小时48分46秒)。如果这个长度直接用在日历上,从第二年开始,每年会延迟5小时48分46秒。再过几年,季节和节气的日期将远离现实。

古人非常聪明。5小时48分46秒乘以4等于23小时15分4秒,接近一天。因此,每四年一天(称为闰年),每百年一闰,第400年一闰。这样,阳历的历年平均长度就变成了365天5小时49分12秒,与回归年的自然长度只差26秒。每年相差26秒,要差一天就要3300年。这个误差已经很小了。3000年后的事情自然会由3000年后的人来处理,所以公历的长度就这样解决了。

阳历中的历月长度:阳历中的历月数是12,和阴历中的一样,但这种方法和阴历没有关系。只是农历把一年分成12等份。前面说过,阳历的历法长度已经固定了,那就再玩一次数字游戏,想办法让它符合12等份就行了。虽然复杂,但其实就是那么简单。现在国际日历月: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是大月的31天;4月、6月、9月、11月为流产30天;只有二月在平年有28天,闰年有29天。这种看似混乱的排列,其实是解决农历长短问题的“数字游戏”。

另外,你可能会发现一个问题。农历以新月为原则,所以有“月初一”(月初一),这是月亮的运行规律,不能人为改变。那么基于回归年的原理,阳历中有没有“元年”呢?是注定的吗?答案是否定的,理由是:地球绕着太阳转,一圈又一圈,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从哪里算都一样。在古代,历法学家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当时常用的方法是选择二十四节气中冬至后的10天作为元旦(1月1日)。当然不是必须的,这只是一个古老的习惯。

以上是阳历的计算原理和由来。

阴阳合历

看了以上阴历和阳历的制作方式,我想你可以看出,古代几乎所有的历法都属于阴阳合璧。

不同的是,农历首先由月亮确定历月的长度,然后根据这个长度组合出回归年的长度;公历是先设定日历年的长度,然后根据这个长度组合日历月的长度。

关于历法的其他信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夏历”、“农历”这样的词语。夏历的名称可能来自夏朝使用的历法。随着朝代的更替,“夏历”一词其实并不是指夏朝的历法,而是历法的代称。

农历和阴历不一样。或许原因是我们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国,历法与农业生产有关。久而久之,就有了农历的说法。

以上是我的回答。一般来说,如果你对某个历法感兴趣,你只需要知道它设定历月和历年长度的原理,以及如何协调历月和历年的长度使之一致,就可以知道它的具体情况。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69409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