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同文车同轨是不是秦始皇的

液体黄金2022-07-11  16

“秦暴”一词由来已久,司马迁甚至在《史记·陈涉世家》中说“天下患秦久”。事实上,在各个朝代中,秦朝的贡献无疑是巨大的。不仅统治模式、官僚体制、行政区划对后世影响很大,同道、同书等一系列举措对大一统思想的萌发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那么,秦朝为什么叫秦朝呢?我觉得应该是以下三个原因造成的。

原因之一:“焚诗书”的影响损害了士人的利益。秦朝被称为“暴秦”,对应的秦始皇也被称为“暴君”,“焚书坑儒”是他被称为“暴君”的罪名之一。“焚书坑儒”主要由“焚书”和“坑儒”两件事组成,其中“焚书坑儒”的影响最大。

“焚诗书”事件说到底,其实是秦始皇企图以软手段实现文化统一失败后采取的一种过激手段。自周朝以来,由于数百年的世界分裂,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前,各地已经形成了不同的思想文化,如秦的法家文化,以儒家礼法为核心的齐鲁文化,豪迈豪迈的燕赵文化,浪漫奔放的楚文化。

不仅文化之间差异巨大,而且不同文化之间具有很强的排他性,甚至导致很强的地域歧视。比如楚人被视为蛮夷,秦国被视为虎狼之国。文化分裂自然不利于民族团结。因此,实现思想文化的统一势在必行。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试图通过怀柔的方式融合各地文化。他不仅允许百家争鸣和其他国家的学者涌入咸阳,而且对不同的文化采取包容的态度。比如黄老家、阴阳家,他们在整合了儒、法、道的理论后,提出了“五德总说”。再比如秦始皇在大咸阳宫的规划中体现的“顺从天地”的道家思想,再比如秦始皇对齐鲁文化的接受。在秦国用人以精通法律为主的情况下,秦始皇甚至设置了“博士”的职位,由六国学者充任,允许他们参政议政。

然而,秦始皇的一切努力最终都白费了。比如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试图通过“泰山封禅”来获得齐鲁学者的认可,结果却遭到山东儒生的嘲讽。再比如担任“博士”的六国学者。不仅态度傲慢,在参与国政时一言不发,还私下批评新政。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齐人春于越在宫廷宴会上重提“分封制”,显然触怒了秦始皇的底线,最终引发了“焚诗书”事件。

从后世的角度来看,秦始皇“焚书坑儒”是有原因的,对后来的思想文化融合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对于当时的各国学者来说,这一行动无异于摧毁了他们的学说,自然点燃了他们的怒火。那时候毕竟学者少,这些学者无疑有很大的话语权。再加上汉代的舆论走向,秦皇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批判,对后世评价秦朝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二个原因是秦朝大型工程太多。秦二世不遗余力地让秦始皇被称为“基建狂热者”,这不无道理。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大型工程,如骊山墓、长城、灵渠、秦致路、西南栈道等。秦二世时期,胡亥不惜耗费民力,结果民怨沸腾。

虽然根据出土的云梦秦简记载,秦国的徭役是比较规范的,百姓只需要轮流服役就可以了,但是对于饱受数百年战乱,急需休养生息的百姓来说,秦人可能已经适应了商鞅变法以来的制度,但是对于六国百姓来说,频繁的劳役可能是非常困难的。

秦二世即位后,秦国的大型工程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劳动形势更加严峻。其中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秦始皇时期没有或很少招募的“吕作”人(秦朝有25户,穷人住在吕作,富人住在吕游,秦朝指的是以雇农和佃农为主的穷人),在秦二世时期开始大量招募。陈升和光武就是典型。

此外,秦始皇对待仆人很好,但在秦二世的胡亥时期,这些仆人的命运极其悲惨。比如秦始皇骊山墓建成后,秦始皇下葬后,不仅把秦始皇后宫的无子女妃嫔全部埋葬,而且为了防止泄密,还把所有参与修建的工匠都封在皇陵里。

为了自己的享受,他不仅出动了五万多士卒保卫咸阳的安全,还在咸阳饲养了大量的鸟兽。结果咸阳的粮草不足,于是下令全国各地向咸阳供应粮草。为了供应充足,他命令押运员自备干粮,不得使用押运的粮草,甚至不得吃咸阳周边300里内的任何食物。结果连关中百姓都怨声载道。

虽然秦始皇时期的很多大型工程都是做好事,但是对于当时的老百姓来说,都是水深火热,更何况秦二世的胡作非为,更多的是一系列为了自己享受而开工的工程。人们怎么能不抱怨呢?

第三个原因:胡亥即位后,秦律变质,秦官成为酷吏的代名词。虽然自春秋战国以来,“贵官贵人”的制度逐渐瓦解,各国君主大量延揽士人为官,但当时士人为官主要靠“游说”,即用自己的学识打动君主以获得官职。当时文人之所以不是大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官僚选拔制度。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彻底废除分封制,开始全面推行“郡县制”,实行中央集权统治。天下分为36郡,各郡下有郡,各级官员由中央朝廷直接任命。然而,即使中央政府只任命高级官员,如县长、郡长、郡督、县令(县长)、县官和郡长,秦朝仍然面临着官员数量不足的问题。

由于秦国实行法家治国思想,而当时又没有配套的选官机制,秦始皇任用了大量熟悉秦律的官员,大量有战功的士兵也得以担任各级官员。然而,这虽然解决了官员不足的问题,但也导致了这些人治理地方的能力极其有限。

在秦二世时期,首相里斯逐渐脱离权力核心。陈胜、光武起义爆发后,李斯多次劝诫胡亥,但都遭到胡亥的斥责。胡亥认为治理国家是大臣们的事。比起训诫自己,李斯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让大臣们各司其职。再加上当时有人上书弹劾李斯和三川郡守之子李佑,甚至指出李斯是导致天下叛乱的罪魁祸首。为了自保,李斯不得不听从胡亥在给二世的信中的意思。

李的本意是,如果要大臣们严格履行职责,那么就要加强监督,让臣子不敢尽心尽力地为君主服务。结果胡亥直接把这个变成了一个“政绩考核体系”,就是谁收的税多,谁就是好官;谁抓的犯人多,谁就是称职的官员。于是,各级官员为了保住官位,彻底变成了残暴的官员。可想而知,在这些官员的治理下,人民的生活状况。

从目前出土的秦律来看,秦律比较严谨,但一点也不残忍。然而,由于秦二世时期各级官员都成了酷吏,秦律自然彻底变质,变得残酷无情,自然引起了民众的不满。

总而言之,“秦暴”一词来源于秦二世的好大喜功。由于其滥用人民权力,再加上秦官员和秦律的变质,这就导致了人民的怨声载道。六国士人的不满所造成的舆论导向,自然更容易让人接受,于是“秦暴”一词自然就广为流传。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69335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