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是战国末期最后一位儒学思想家,也是先秦时期的儒学大师。虽然同为儒家,但荀子对孟子和子思,尤其是孟子的性善论进行了强烈的批判。
“不如认识人的本性,也不是关于人的本性。凡是有性的,都是天生的,学不会,做不了什么。义者,圣人所生,能学其所学者,行其所行者。学不会,不会做事,但在人,那就是性;会学习,会做事的人叫假。这是性谬误的划分。今天的人的本性,可以用眼睛看到,用耳朵听到;丈夫能看得清楚,眼睛不离,但能听得聪明,耳朵不离。”
在荀子看来,孟子的性善论是错误的。孟子没有区分“性”与“伪”。“天生的,学不来的,也不是人为的。义是圣人制定的,人是可以通过学习得到的,是可以通过努力做到的。它是学不来的,也不是人为的,而是天生的。这是自然。通过学习可以得到的,通过后天的人为努力达到的,都是人为的。这就是自然和人为的区别。”
在荀子看来,“性”是人的自然本质。你不能改变它。学不学,它都在。而“伪”就是人后天学的东西。总之,“性”是先天的,“伪”是人为的。荀子反对性善论,针锋相对地提出性恶论。
“人之恶性,其善伪也。——当今人的本性,生来利益好,百依百顺,所以争生,辞死;但人生有病有恶,所以残贼出身却忠贞不渝。但是,他们天生就有耳目欲,好色,顺从。故生于淫乱,而礼义文理死。但因为人之常情,服从,所以要争取,适合犯罪,乱讲道理,会暴力。所以,必须有一种方法,学法而礼义,然后,出于无可奈何,合乎文理,归于治理。以此观之,人之性恶而明,性善而伪。”
“人性本恶,那些善良的举动都是人为的。人性从一出生就有利己之心。顺着这个本性,人与人之间就会有竞争,谦逊也就不再强调了。人天生就有嫉妒和仇恨。顺着这个本性,就会发生破坏忠信仁义的事情,于是忠信就丧失了。人天生就有爱肉欲的本能,喜欢听好听的,喜欢好看的。顺着这个本性,淫乱就会发生,礼仪制度和道德标准就会丧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放纵自己的天性,追随自己的情欲,就会发生争斗,就会侵犯等级名分,扰乱礼仪制度,从而引起暴动;因此,我们必须受到老师和法律制度的教育,以礼义为指导,然后我们才能建立符合等级制度的正常秩序,实现社会稳定。所以人性本恶的道理已经很清楚了,那些善良的行为都是人为的。”
孟子是一个乐观、热情、理想主义的人。他看到人们积极的一面。荀子是一个冷静、深沉、现实的人,和他看到的人相反。孟子的人性论强调人的社会性;荀子的人性论强调人性。荀子认为人是天生贪婪的动物,趋利避害。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争夺资源,而人类的生存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过程。如果一个人遵循这种人性,沉溺于色欲而不知节制,就会走向邪恶的一面。所以,抑制人性之恶的关键是如何照顾好人们心中旺盛的善良欲望,不让它疯狂生长。
有人说中国文化是禁欲文化,有点绝对。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都提倡情欲文化,即要求人们尽可能地减少欲望,而不是让人们“木头人”没有欲望。荀子认为人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但也不应过分,所以他主张“以道制欲”。多一些符合道的欲望有什么不好?任何不符合“道”的欲望都不能多。
荀子也非常重视人与兽的区别。孟子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除了本能之外,还有“慈悲”等四种善的品质,而荀子认为“性本美,惟心可辨”是指人与动物都是性本恶的,但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理性,可以通过学习达到善。至此,荀子完成了性恶论的论证。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如果他纵容这种本性,他就是个坏人。但人与动物在理性上是不同的,所以人具有通过后天学习积累善的特质。
其实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只是人的前后。两者的区别在于论证了人类向善的不同路径。孟子的“善”来源于他的心、仁、礼、智等道德观念。“有所求就会得到,有所放弃就会失去。”人虽然有与生俱来的善良,但后天可能会失去。荀子的“恶”来自于人的本能,但君子可以“化其性为虚”,“以学为谋”。也就是说,人与生俱来的善良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孟子的性善论实际上是“后天变坏”的学说,荀子的性恶论实际上是“后天变好”的学说,二者都强调后天学习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在儒家哲学的舞台上,孔子确定人生舞台剧的主题是“内圣外王”。孔子是导演,孟子是“唱好脸”的主角,荀子是“唱坏脸”的主角。孟子鼓励人们,人心是好的,但一定要注意后天的培养,千万不要让好的失去。荀子告诫人们,人性本恶,但也可以是善的。关键是要用适当的方式和理智来控制欲望,不要太放纵,也可以是好的。一种主张道德修养要向内寻求发明的初衷;一种主张加强社会道德教育和礼仪约束。他们的社会理想是一致的,都是劝人善良,都源于拯救人类和社会的使命感。但孟子主张修身,荀子主张礼法约束,一软一硬,殊途同归。孟子温柔慈善的母亲和荀子严肃深沉的父亲风格不同,但都有劝人为善的目的。孟子主张“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主张“画者可为禹”。正反两方面,示范和践行儒家劝人向善的哲学和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