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没有人出过地球,有所谓的九星连珠和七星连珠。但这显然不是我们现在概念中的九星排列和七星排列。
1.现在的“九星排列”和“连”的概念,也可以写成“连”。
人们把地球的公转路线定义为黄道,黄道形成的平面称为黄道面。
虽然太阳系的所有成员都不完全在黄道面上,但它们的轨道倾角差别并不太大,可以理解为整体在同一平面上。
太阳系各大行星的公转周期并不完全一致,但总有一天,会有三颗或三颗以上的行星出现在刚好可以连成一条直线的位置上。这时候我们就称之为“X星连珠”,或者统称为“行星连珠”。
在冥王星被降级前的80多年里,人们都知道太阳系有九大行星。所以,当这九颗行星的位置正好在一条直线上时,就叫做“九星连珠”。同样,还有“八星对齐”、“七星对齐”、“六星对齐”。
冥王星降级后,“九星连珠”的说法肯定不会被经常提起。但降级不降级,冥王星还在,作为“九星连珠”的罕见现象,它还会存在。
显然,排成直线的行星数越少,所需直线的直线度越低,出现的频率越大,反之亦然。
最近的行星会合是2000年5月20日的七星连珠。七星连珠平均每30年出现一次,而九星连珠的周期间隔应该达到6000年。
“九星连珠”这一古老的概念,从古至今,国内外都有人观察研究过,比如英国的巨石阵,中国的日晷。古人观察星象,一是为了更好的择时,二是对星辰的崇拜,由此产生了星象和占星术的精神寄托。
人们在观测星象时,将肉眼可见的恒星(包括恒星和行星)的亮度分为6个等级,从1到6。值越低,亮度越高。这个概念叫做“视星等”。
天王星的视星等为5.8,肉眼几乎看不到。海王星和冥王星的视星等都在6以上,也就是说肉眼看不到。显然,没有高科技的宇宙探测设备,古人不可能知道太阳系有多少颗行星。所以古语“七星连珠”“九星连珠”绝对不是现在的“行星连珠”概念。
在我国,出现了大量的文献,如石干的《行经》、《史记》、《金淑》等。,都有关于北斗七星的记载。古人把北斗七星连在一起,形成舀酒的斗勺。北斗七星在不同季节和夜晚的不同时间出现在天空的不同方向空,所以古人根据昏厥开始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季节:柄指东方为春;导游是夏;指西为秋;指北方为冬季。所以有“七星连珠”之说。
在《黄老经》、《洛书》等更早的文献中,就有北斗九大行星的描述。九大行星在原有七颗星的基础上增加了一颗(左)辅星和一颗(右)辅星。这些先秦时期的内容,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
九大行星的观点是,九大行星中的“七显二藏”对应的是人类的“九招”。一般人都知道七窍,但对于“二隐”来说,就是尿道和肛门。北斗在民间信仰中的权重很高,其“九窍不畅”,所以人基本上什么都不是。
由于缺乏详细的描述,现在人们无法确定哪两颗星是辅星/辅星。有可能古代的星系位置和今天的不一样,或者完全是想象出来的。至于九星,可能是一些关于北斗九大行星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