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于和伟一直在《三国演义》这个宏大的题材中进进出出,扮演过许多角色。
在1999年的电视剧《曹操》中,他扮演了于迅。
当时曹操就在他对面。你有没有想过很多年后,角色变了?
他还在卧龙小诸葛里演过鲁肃。
他们是温文尔雅的君子,不会绑鸡。
于和伟的野心可能就在那个时候萌芽了。
之后,他在现代戏剧中扮演了一系列反面角色,这也给了于和伟“让反派看起来像人”的机会。
在《历史的日子空》中,他扮演了千古“反一号”丰碑,一个诡计多端的干部,巴结上司,迫害群众,挑动同志关系,无恶不作。
在《搭错车》中,他饰演自私自利,把亲生女儿当成摇钱树的苏生,成为“叫花子”之父。
他在《贵妃醉酒》中饰演的范,是一个善于长袖善舞的投机商人。因为他的赌博,大量的金钱被套牢,“我有一种病”,他游走于众多女性之间。
在男人底线里,他是内心扭曲的赵通达;在《岁月》中,他是一个狐媚的“马屁精”吴国。
于和伟扮演坏人,不是脸坏,而是骨子里坏。他可以掩饰,但让观众觉得很爽。
不过,要说于和伟最有爆发力的演技,还是历史剧,尤其是《三国戏》。
自《三国演义》问世以来,数百年来,《三国》以自己的超级光环形成了独特的文化。
一个演员,长期呆在这个气场里,扮演不同的角色,就是吸气,补气,演戏,会逐渐形成“三国”的性格。
有了之前于迅、鲁肃等“小角色”垫底,加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于和伟成功实现了“人格分裂”,演技在《新三国》中饰演刘备时爆发。
另一方面,这也得益于新三国的良好改编。与《老三国》(1994年版《三国演义》)相比,剧中人物复杂、多面,更像“人”,而不是贴上标签的“模范人物”。
比如刘备,在《三国演义》中,就是“哭江山”、“伪君子”、“中庸无个性”的代名词。靠摔孩子来赢得兄弟的忠诚,真的不像君子。
于和伟来演刘备的时候,把标签刷了又撕。
一个有着“大祖师爷遗风”的魅力男人,一个胸怀天下、有情有义、坚忍不拔的猛男出现了。
甚至哭关羽的那一幕,哭出了皇家风范。
这才是真正配得上与曹抗衡的伟人全。
对于刘备的名利,于和伟也说了自己的理解:不是普通的哭,而是战略的哭。
他扮演的刘备是一个成熟的人。人虽然在思想上看似平庸无能,但其实是有自己的想法的,思想也绝不简单。
当年演刘备的时候,于和伟也学过曹操:“曹操是真性情,只是刘备有些气,看不见。”
到了军师联盟,他寻找自己的性格和人物的相似之处:“做好功课,在塑造细节的时候提醒自己。区别自然就出来了。比如刘备是汉朝正统,不会斜眼看人,但是曹曹参。”
至此,于和伟的“人格分裂”达到了顶峰。
没有人更熟悉如何扮演三国中的英雄。他不仅彻底了解了自己的角色,也彻底了解了每个对手的场景。
当酒被献给神灵时,它让人热血沸腾。
玩弄司马懿的是老谋深算的尹稚。
玩弄曹丕是一种不能表露的爱。
和于迅玩是一种不共戴天的遗憾。
在世人面前,他有“没人懂我”的骄傲。
在于和伟的理解中,曹操还有一种“执着”。
被全世界骂汉奸;为了权力,血肉在眼皮底下炸,互相毁灭;陪伴了他二十年的于迅抛弃了他...曹操别无选择,只能仰天长叹:全世界都错怪我了,曹孟德。
这就是曹操的执念:即使全世界都和我作对,我也不认为自己是坏人。
这也是我们心中的执念:没有人会承认自己身上的邪恶。
最后他会表演曹操的“可惜”——他能左右大半辈子,决定大部分人命运的起伏,影响汉末几十年的混乱局面,但也仅此而已。
从“人”的自我膨胀到“神”,最终还是要落地,回归肉身。
这才是所有耀眼光环背后真正的生命核心。
于和伟自己说,印象最深的一幕是曹操的最后一幕,一个中间没有NG的镜头。可以说,这一幕概括了曹操的一生。
拍摄结束后,于和伟流了很长时间的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