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投资者一定对“老鼠仓”深恶痛绝。我们花钱请基金经理帮忙投资股票赚钱。没想到基金经理也有“歪心思”,不仅看中了佣金,也损害了我们的利益。真是可恨!
然而,在高收益和相对较低的违法成本面前,各路基金经理依然是此起彼伏。老话说,只要利益足够大,就会有人愿意冒险!
01什么是“老鼠仓”?
“老鼠仓”一词起源于2000年之前的股市“建仓时代”,当时主要是指做市商在交易时赚了一点点。然后,随着基金公募的发展,“老鼠仓”行为蔓延到了基金公募领域。
2000年10月,《财经》杂志刊登了《黑幕基金》,以犀利的笔触揭露了大量公募基金的“肮脏行为”。这些公募基金经理通过黑幕操作中饱私囊,损害公司和投资者利益等。这篇文章在整个市场引起了震动,“老鼠仓”也被大众所知。
02揭秘基金经理“老鼠仓”操作模式。
第一,利用信息获取投资机会。基金经理既有资金优势,又有信息优势。他们一方面有权支配手中的巨额资金,另一方面根据投资信息提前安排私人账户精准踩点。
现实中,基金经理利用配偶、父母等亲友的第三方账户,在管理自有资金建仓的时间点上,提前买入目标股票。巨额资金买入,股价必然上涨,第三方账户可以实现暴利。
此前,中国人寿退休前股权投资部总经理曾被曝涉嫌老鼠仓。他利用妻子刘开设的股票账户,在本人年金账户之前或同时买卖相关股票,累计成交2.97亿元。
第二,见多识广,搞内幕交易。在股市中,信息就是生产力。谁能提前掌握上市公司的内幕信息,谁就能在股市中获利,而基金经理通常离这些内幕信息很近,只要“有邪念”,就很容易涉嫌内幕交易。
第三,资金私下“合作”,互相抬轿子。通过“抬轿子”来提升基金业绩,是最让人痛恨的,也是最普遍存在的老鼠仓建仓模式。
公募基金靠收取基金管理费为生,基金排名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基金规模。为了在基金排名中扬名立万,很多基金经理暗中联合,甚至有基金公司会不惜重金打造“冠军基金”。
基金的一般操作方法是“冠军基金”先潜伏在目标股票中,其他基金陆续进场。利用资金优势,股价上涨到一定程度,“冠军基金”获利出局。这种“抬轿子”行为可能发生在同一家基金公司的不同基金之间,也可能发生在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之间。
第四,利用监管漏洞牟取私利。基金中也有很多投资者利用管理漏洞,通过空手套白狼的方式非法获利。易方达前债券基金经理马喜得被判有罪。
2008年3月至12月,马喜得伙同他人挪用银行、基金公司资金35亿元,操纵债券交易200余次,获利4900万元,将原本属于易方达基金公司的利益转移给其关联人。
第五,利用资金管理权限帮助利益相关方套现。很多上市公司高管有套现股票的需求,于是联系基金经理,私下勾结,谋取私利。
双方在股票市场合作,高管在二级市场抬高股价。股价在高位时,基金经理接手对方的筹码,让高管获利出逃。这样基金很容易被套牢在高位,基金经理无视投资者的利益。
03如何避开“老鼠仓”
对于基金投资者来说,大家最关心的是如何顺利避开“老鼠仓”,保证基金经理脚踏实地,满足于帮助自己赚钱。
第一,在筛选基金公司的时候,要格外注意。一家基金公司经常曝出“老鼠仓”的丑闻,必然说明该基金公司的管理存在问题。优质的基金公司必须有严格的风控程序,能够从制度上管理基金经理,而不是指望用“道德”来束缚基金经理。所以我们在选择基金公司的时候,一定要避开同类公司。
第二,不要迷信“明星基金经理”。基金抓住了大众心理,热衷于炒作明星基金和明星基金经理,炒作方式可能与“老鼠仓”有关。对于那些交易频繁,热衷于炒作题材股、热门股,但业绩一般的基金经理,要格外小心。
第三,定期评估基金业绩,优胜劣汰。不是买基金的问题。投资基金的过程离不开对基金的评估。为了对付“老鼠仓”,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基金的仓位上。如果同一家基金公司不同基金的仓位非常相似,但业绩却相差很大,那么它们互相“抬轿子”的风险就很大。我们应该尽力避免它。
以上是我的看法,希望对你有帮助,欢迎在留言区一起讨论。
我刚好,一个80后巨蟹男,专注小白理财。请关注@恰到好处的成长笔记,和我一起慢慢致富。
码字很辛苦,新手愿望,请给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