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收容所医院开业以来,捷报频传。
副市长胡亚波甚至宣布将再建19所收容所医院,届时收容所医院的床位总数将达到3万张。
疫情爆发之初,我几乎想都没想过这种能力。但一位院士不仅想到了,还把收容所医院变成了现实。
他的名字叫王晨。
▲王晨
2月1日,王晨从北京赶到武汉,见到了超负荷运转的医院。经过一夜的辗转反侧,他第一次提出建立“收容所医院”,把病人的收入全部收起来。
语音落地,48小时后,首批三家收容所医院开业!4000多张床位,是隔离居家隔离患者生活的绿色通道。
半个多月后,随着更多收容医院的加入,武汉定点医院终于不再“一床难求”,甚至完成了“床位等人”的逆袭。
幕后英雄王晨院士低调行事。到目前为止,他只接受了三次采访。
做完后,拂去衣服,不要露出一点声音,藏到深处。
在这场战争中,钟南山院士和李兰娟院士的事迹广为人知,而王晨院士却不为人知。
▲李兰娟
众所周知,他在医学界的地位和人生阅历并不输给前两位。
今天这篇文章献给王晨院士,看看他到底有多厉害。
1、
王晨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呼吸与重症医学专家,与钟老齐名。
举两个例子,就能看出他在业界的地位。
200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一本研究生教材,叫《呼吸医学》。
封面主编一栏只有两个名字:钟南山和王晨。
2018年,复旦公布了中国医院名单,其中钟南山所在的医院呼吸科排名第一,王晨领导的中日友好医院紧随其后。
两位业界翘楚,医术高超,医德高尚,一直保持着彼此的友谊。
更何况他们都敢说真话。
83岁的钟南山坐镇指挥战事,到达武汉并得出“病毒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结论,立即敲响了全国重视疫情的警钟。
一周后,王晨院士也来到武汉,准备新药雷地昔韦的临床试验。
当时的武汉,疫情扑朔迷离。确诊病例与日俱增,外界也不知道这个城市到底有多少新冠肺炎患者。
直到2月5日晚,《新闻1+1》主持人白采访了王晨,武汉面临的困境才浮出水面。
在对话中,王晨说了三个关键信息:
武汉形势严峻,大量患者未能及时入院;
核酸的检测能力仍然不足;
不清楚武汉有多少患者。
当时全国人民都在期待拐点时间,王晨的回答更是一针见血。
“首先,我们现在不知道疫情的底细。如果没有,判断的依据就不足了。现在外面有多少隔离病人?这种社区和家庭感染还是比较严重的。在这种情况下,这个拐点不是人为可以预测的。还有病毒变异的问题。这是意料之外的。”
▲《新闻1+1》直播,白严嵩连线王晨
我们不怕人数太多,就怕人数不够。只有面对事实,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王晨不同于那些盲目预测的所谓专家。他不惧怕真相,敢于正视乱七八糟的现实。
当晚《新闻1+1》直播结束后,网友对王晨的回答赞不绝口。一股久违的力量正在刺破疫情的迷雾,让我们坚信春天终将到来。
2、
新冠肺炎并不是王晨第一次“打架”。
早在2003年非典时期,他就因为出色的表现被推到了历史的前台。
1981年,王晨从山东考入首都医科大学医学部。毕业后,他作为北京红十字朝阳医院的一名住院医生开始了他的医疗生涯。
两年后,王晨被我国呼吸内科领军人物翁新志收为开放弟子,回到母校首都医科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
翁始终是把呼吸专科从内科独立出来的第一人,贡献突出。2012年他去世的时候,内科圈有一句哀叹:“翁新志去的时候,内科一个人都没有。”
▲翁新志
他带学生很严格。王晨一周要在医院呆六天,一点都不能马虎。最多的时候,他在一天内做了四次心肺复苏术,这是一项无与伦比的医院记录。
秉承着自己治病救人的热情,王晨从不抱怨。好事多磨。29岁晋升副主任医师。他年轻有为。
2003年4月,非典肆虐。王晨被任命为北京非典专家组组长,接管了包括自己的老师翁新志在内的12人非典医疗专家组。
“当时不知道是病毒、细菌还是未知病原体。我不知道它的传播规律和致病性。我只知道危险。我只知道病人和社会的需求。”
面对一无所知的敌人,医生的敬业精神是建设高标准非典隔离病房的第一反应。
以朝阳妇幼保健院为例。在他的带领下,48小时内完成了复杂的筹建工作,为其他医院树立了典范。
同时,他主动要求接手宣武医院的非典重症监护室。
41岁的王晨在非典中打了一场漂亮的仗,这颗新星在冉冉医学界冉冉升起。
有了抗击非典的经验,王晨更懂得如何拨乱反正,如何深入要害。他注定是一支敢为人先、推陈出新的锋利长矛。
3、
非典之后,他的身份不仅仅是医生,他逐渐走向了管理岗位。
无论是行医还是管理,王晨都“相当出格”。
2014年被任命为中日友好医院院长。不可避免的是,院长忙得没有时间行医,但他经常告诉人们,“院长再忙也不接触病人,也不是医生”。
于是,他根据多年的从医经验,深入一线探索体制的弊端。改革了中日医院的“三级查房”制度,使之成为更高效的主治医师制度。
2018年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任校长。协和医院的历史早在上篇就有介绍。(详见《世界华人周刊》前推→北京协和医学院远征武汉:中国最好的医院,有几头牛?)
王晨是领导,地位不言而喻。
在这里,他挤过人群,冒着“非法招生”的风险,录取了一批其他学科的优秀学生,开了一个16人的试点班。
“站队,是不是风险很大?协和要敢为天下先!”
他甚至把协和医学院比作“医学界的小岗村”。
这位“任性”的校长来到武汉后,立即制定了“一切税都要收”的四字方针,采取的措施是设立收容所医院。
国家也给予全力支持。解放军有23家收容医院,武汉有20家医院进行过救助,他们的家属都驻扎在这里。
最初的收容所医院一般只有接收200名病人的医疗能力。武汉则因地制宜,利用体育馆等大型大厅扩大容纳能力,按比例配置医护人员。手术效果出奇的成功。
即便外界对此有多重担忧,王晨也哭了,“这不是‘上策’,而是可取的、现实的政策。”
新华社专门为他撰文,支持收容所医院是关键时刻的关键一招。
现在船舱已经开了半个多月了,白又和王晨谈心,武汉的床位紧张问题基本得到缓解。
收容所医院轻症与重症的比例约为2%~5%,均可及时转运至定点医院治疗。
王晨的工作重心也从催收应收账款转移到了前期催收应收账款。
是他先忧天下,提前预见下一阶段的问题。
4、
王琛院士诗词歌赋,气质高雅。
面试中,成语、好句子得心应手,与他的成长经历密切相关。
父母都是大学教授。当他小的时候,他经常看着他的父母在灯下熬夜备课。这时候他才意识到知识的分量,读书不应该被嘲笑。从他学会阅读开始,他就打开所有能找到的书,仔细阅读。小学的时候,他就广泛涉猎名著。
更了不起的是,王晨家住在大学的家属院,邻居都是文化圈的名人。他的诞生可谓医学界的“高宋啸”。
早年,他经常看到冰心、吴文藻夫妇从家里出来,黄昏时依偎着散步。从家属院的广场到露台,到处都是夫妻俩爱的脚印。
▲冰心、吴文藻夫妇
著名社会学家潘光旦在经历了人生的灾难后,缩在房间的角落里,默默地舔着内心的伤口。
▲潘光旦
29岁时,藏族学者于道全将《仓央嘉措诗集》翻译成中文,再翻译成英文,让这位高原诗人从云端走进了世界。
▲俞道全
晚年丧妻后,俞道全总是在门口等着,说:“我们去散散步吧。”转身的时候要竖起一只胳膊,好像真的抱着心爱的妻子慢慢往前走。
爱恨情仇,生离死别,这些画面让王晨更早的认识到了这个世界。
其中,与蒙古族历史学家贾敬言先生的一件小事,启发了他的人生。
有一次,小王晨敲《活字典》贾敬言家的门,问:“咬肚脐是什么意思?”贾老被拦住了。他架起梯子,翻遍了堆积如山的书,但没有得到答案,所以他让陈小旺先回家。
“等我去图书馆给你查一下。”
过了两天,贾敬言主动找到王晨,按照自己的理解说了大致意思。我也诚恳地告诉王晨,“这只是我的猜测,我还没有找到严格的依据。如果我做了,我会再告诉你。”
贾彦贵是一个学者,但他从不孤傲。他愿意耐心地给孩子找一个成语。没发现就实话实说,绝不作弊。
在当时最困难的情况下,一群知识分子拒绝放弃对爱人的浪漫和对子女的平等。他们可敬可爱。
王晨不禁感慨:“这些人是真正的知识分子。你要相信,他们纯洁高尚的人,才是中国社会真正的存在。”
这些都给了王晨一生很大的启发。“价值观要高尚,世界观要现实。以高尚的价值观为指导,以现实的世界观为指导。”
多年以后,当他成为协和医学院的校长时,他反复向学生们寄语:
我们举行毕业典礼的地方叫“首都剧院”。这是中国最高水平的戏剧艺术殿堂。无数的世界名剧、中国名剧、名家在这里演绎了他们的人生、世道,展现了各色贵人或卑劣,或美或丑的浮世。
过一段时间,大家都会站在这个舞台上,接受拔耳朵,被授予学位。从此,你们将站在各自专业、职业、行业、事业的舞台上,在国家和世界的舞台上自由遨游。
多读书,那是知识的源泉。让我们的知识更加全面,这是行医的需要。
从书本上追求精神世界,却在形形色色的人身上做事。他给了学生们关于仰望星空空和脚踏实地的最佳答案。
5、
王晨院士也有老一辈知识分子的风度,儒雅、求真、严谨。
2018年5月,王晨被任命为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2019年12月,王晨获得年度吴阶平医学奖。这个奖评选了13次,至今只有20人获奖。
为获此殊荣,他说了八个字:“一切往事都是序”。
同样,关于这次疫情,他也在央视说了最重要的八个字,“应收尽收,应收早收。”
前八个字是王晨一生的写照,后八个字则改变了武汉一座城市的命运。
200年前,子贡问孔子:“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学者?”
子曰:“安分守己是可耻的,不四面受辱才能称之为士。”
读书人,高尚正直,有廉耻之心,有良好的使命感。
所以王可以说是的一位学者。大国真重,大学者无与伦比!
编辑:华小妹
作者:花慈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