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年过去了,为什么情景喜剧《我爱我家》依然能让人百看不厌?

吉娘娘2022-07-11  30

作为一个80后的非北京人,我小时候没有看我爱我家,对它没有天然的感情。但是,自从最近几个月在一本自传的影响下开始看这部剧,我就深深地爱上了它。几乎每天都在“专粉”这部120集的情景剧,却怎么也看不够。有时候会经常通过百科视频回顾一些经典片段。所以我非常认同《我爱我家》是一部百看不厌的好剧。

它的魅力之所以能持续20多年,我想,和它细致逼真的人物刻画,说不完的文化幽默,以及观察现实的内在含义是分不开的。

1.精心制作的现实主义人物塑造康辉曾在平均分中提到,自己也是《我爱我家》的忠实粉丝,经常用听书的方式来追忆往事。能够通过“听”来感受一部剧,说明它对主要人物的刻画已经到了惟妙惟肖的地步。《我爱我家》围绕傅明老家的人生故事,刻画了六个主要人物,并将他们与当代社会的各种芸芸众生串联起来:浮华却滑稽的老干部傅明,内敛却小气的政府官员贾治国,快人快语热衷人间烟火的曲艺演员贾志新,平和圆滑又大大咧咧,善于结交三教九流, 还有贾媛媛,她像邻家女孩一样奇怪,勤奋,真诚,有很多金句。 这些人物都代表了90年代初中国普通公民的典型特征,每个人都可以从剧中的人物身上批判他人,看到自己。只要看过这部剧的人,背着这些名字,一定会忍不住想起满屋子的搞笑和满屋子的幸福。

第二,令人难忘的文化幽默。很多现代家庭情景喜剧也在绞尽脑汁地开玩笑。虽然很多都很爆笑,但也有一些事后去琢磨就索然无味了。原因是这些所谓的“笑话”很肤浅,缺乏内涵。《我爱我家》中幽默的运用并不低俗、刻意、生动,而是通过用典、调侃“严肃”,成就了一个经久不衰的“笑果”。

用典故就是用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来突出与现实的反差,从而引人发笑。最典型的是傅明和他平和的母亲之间一段温暖而尴尬的对话:

母亲:这张报纸上有什么好消息?给我讲讲,让我开心!

傅明:没什么。

母亲:哎,老主任!柬埔寨选举结果应该出来吗?我们的核武器到底有没有当选?很诡异,很难忘。

傅明:我还没看过国际版。你为什么不先看看?

母亲:我自己也不爱看报,只想听人说。嘿,老局长!国内情况怎么样?十四大以后,一切都会好的。京九铁路一期工程完工了吗?

傅明:今天没有这方面的报道...

一个是退休干部,一个是曲艺演员。虽然不能在一起聊,但他们的交谈中有很多笑点:老艺术家老何同志居然开了口,忧国忧民,而老革命、老导演傅明对此不感兴趣。不得不说,这种“对比与崇拜”的戏剧效果用得相当好。但这种带有文史知识和时政背景的台词,也需要有一定文化水平的观众才能理解和欣赏。

取笑“一本正经”是《我爱我家》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幽默方式。作为一部地道的京剧,它把北京人爱戏谑、解构庄重的幽默特质移植到了《我爱我家》中。很多看似通过“正经”渠道获得的荣誉,比如老傅、老郑为全区“老人健康”奋斗,他们为了克服抽烟喝酒的恶习,竭尽全力。最终两人都失去了资格,却被居委会的余阿姨轻易“偷走”。很多看似光鲜亮丽的“成功人士”,比如从美国回来的傅明表哥,看似过着富足幸福的生活,引得全家人上演了一场保全面子的搞笑大戏。然而大洋彼岸的表亲的真实情况还是越来越差,让各种遮遮掩掩成为笑柄...这些融合了北京人“小趣味”的“大结构”,是中国幽默理念与西方喜剧理论的结合,体现了中西文化结合的文化高度。

3.观照现实的内在意蕴,电视艺术只有反思现实、服务现实,才能获得更强的生命力。90年代初出版的《我爱我家》,并没有脱离现实,而是试图记录和呈现那个时代,其中很多情节甚至是“预言性的”,在今天仍然值得探讨。比如贾治国和妻子交换彩票时,接受方先是推脱一切,然后附加了无数苛刻的条件,逼得夫妻俩知难而退。联想到今天的一些社会想象,方向很明显;另一个例子是,平静的洞穴行走带来的收入激增,他开始对家人发号施令。傅明抱怨:你走一天窑洞,就相当于我一月的工资!这是今天“天价薪酬”的初级阶段吗?还有小区里的拆迁谣言,神奇的预言“想买房只要一刻钟进城,冲大兴”;比如傅明的爱人上门要批文,家里立了个小黑板记录动态,但最终变得鸡毛蒜皮等等。,这些都给了人们思考现实的空间,使得《我爱我家》具有了文学作品观察现实的深度。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68983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