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现在有句话叫“坐在宝马里哭,不如坐在自行车上笑。”都说现在有些女人比较现实,不要名分。不管是小三、大四还是大三N,只要有钱花,就能在物质上得到满足。其他的都只是浮云。
豹子眼无意评价这是世界的潮流,还是新王朝的时尚,只想说古代不是这样的。
在古代,他们更注重名分,重普通家庭轻妻子,而不是贵族轻小妾。大多数嫔妃是出于绝望。
而且妻妾的名分已经定了,很难再改了。封建礼仪制度对侍妾为第一房有严格的规定。
回到正题,司马懿也是名分。他的名分很尴尬,处于非妻非妾的地位,作家无法或者没有资格给他定位。这是三国时期司马懿是风云人物,而陈寿没有单独为他立传的情况,或者说是唯一的情况。
知道了这个问题,再看这个时期的传记,就会有另一种有趣的感觉。
在古代,一个人有姓,有名,有字。名人死后,加了一个谥号。对一个人的称呼有很多讲究,可以看出对方的身份、辈分、尊重程度。一般情况下,你不能直呼其名,除非是长辈,贵人,或者是晚辈,或者是地位低的人,但一般都是直呼其名。
司马懿(179-251年9月7日),字,泗州河内县文县舞阳村(今河南省文县招贤镇)人。他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创始人。曾经在曹魏任职的都督、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魏国四代的重臣,后来成为掌控魏国国事的实力派大臣。
其子司马昭称王后,被尊为晋王;孙称帝后,被尊为汉高祖宣,故又称汉高祖、帝。以《曹操传》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曹操在世时被称为龚伟、王维,曹丕继位后成为吴王、武帝。等到陈寿写三国的时候,曹魏政权已经灭亡,曹操也已经做了最后的决定。按一般史书传记的规矩,后人为权臣写史书,陈寿为《曹左传》:
赵匡胤,郭培也。曹,讳,字孟德。在传记的前半部分,曹操被称为毛。曹操巴结狄咸到达许都后,公开称呼曹操。魏国建立后,取名为公、。当曹操成为魏如昀,他被称为曹操为王。
可见陈寿作为接班人的称谓是很严谨的。
在整个《曹操传》中,宝颜并没有看到任何一处提到司马懿,很有意思。
袁绍、刘备、孙权等人都是直呼其名,并不畏惧,这也说明了陈寿的历史观。
司马懿也是曹操时期的重要谋士,但他一句话都没提。直接称呼司马懿显然不合适,但称呼晋公、晋王、晋帝就更不合适了。
如果你不能确定你的名分,你就不能写作。
带着这个问题,豹子眼去查阅了《魏文帝纪》,里面几乎没有关于司马懿的记载。但曹丕临终遗孤司马懿是四大臣之一,托付遗孤。又不适宜露脸,故称“司马宣王,复军将军”。
这个也很有意思。司马懿死后,司马昭被提升为晋王,司马懿被提升为宣王。司马燕称帝后,立司马懿为宣帝。陈寿没有称司马为帝,而是提前称他为,这是很有讲究的。看来陈寿先生已经花了很多时间尽量避免直呼其名,而且他称呼他宣帝也不太自以为是。
在《诸葛亮传》中,司马懿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人物。诸葛亮和司马懿对抗吴张远,两次提到司马懿,也就是司马王玄和王玄。
另一方面,陈寿对诸葛亮的称谓是直呼其名。你觉得自己高高在上吗?
在《刘备传》中,刘备被称为:
第一姓刘,字玄德,讳。刘备一直被称为第一高手。刘备是汉中王,蜀汉皇帝。陈寿没有承认,只是详细记录了上面的一些表格,过程等等。
但在刘备的传记中,曹操总是被称为公、曹公。
《乌竹孙权传》则不同。直接上来就是“孙权字仲谋”,然后就叫孙权,孙权。
曹丕称帝后,孙权称帝,曹丕封孙权为吴王。孙权自立为帝后,陈寿否认,仍称天子。从头到尾,这可能与孙权自立门户,被视为谋反有关。
陈寿的传记是否正确公正,是当时必须遵循的规则。
不管是潜规则还是明规则,都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所以陈寿没有为司马懿立传,很有可能是司马懿名分尴尬。同时,晋朝建立不久,前朝的很多事情还没有定论。司马懿是辅佐曹魏四世的重要大臣。如何定位很难确定,这也是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