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苏新”的设计理念——苏州博物馆新馆
一.地理位置
新建的苏州博物馆位于苏州古城拙政园保护区内。东侧与郭忠宫遗址相邻,北侧为举世闻名的苏州园林——拙政园(拙政园为世界遗产,钟和拙政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临东北街,西侧为祁门路,总面积约11000平方米。
二、建筑构成
新建筑群坐北朝南,布局分为地上和地下两部分,总建筑面积约17000平方米。主楼檐口高度控制在6m以内,中央大厅和西展厅布置局部二层,高度16m。新建筑群坐北朝南,地上部分按功能基本可分为三个区块:中央部分为玄关前院、中堂、景观庭主院;西边是四合院式的主展区,东边是办公室、商店、休息服务区和一些临时展厅。
这种与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向布局,与东侧忠君宫的格局相得益彰。地下部分是博物馆的辅助功能室(如修复、收藏、多功能厅等。).以及博物馆的“动力中心”车库。作为苏州博物馆新馆的组成部分,老中楼用于展示中文物及其他展览,与新馆相得益彰,使苏州博物馆新馆成为集现代建筑、古建筑、创新景观园林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第三,建筑风格的塑造
建筑的风格和形式具有强烈的“中新、苏新”特征。“苏”主要体现在与苏州古城风貌和人文内涵的融合;“新”主要体现在材料上。大师以其智慧和独特的设计风格,使“新”充满了“苏味”,成为创新的“苏”,创新的“钟”。
新博物馆的屋顶设计灵感来自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飞檐走角和细致的建筑细节。然而,新的屋顶被技术重新诠释,演变成奇妙的几何效果。玻璃屋顶会在石头屋顶的映衬下,让自然光进入博物馆的活动区和展示区,为参观者提供指引。玻璃屋顶下将广泛使用金属遮阳棚和怀旧木框,以控制和过滤进入展区的阳光。
光线层次的变化使人进入诗情画意,妙不可言。“让光来做设计”是贝叶斯的一句名言。
1.物理处理
几个八角厅,几何切顶,既解决了屋顶采光问题,又缩小了体积,充满智慧、趣味和匠心。三角形(菱形)作为内外造型的母体元素反复使用,无论是分块切割、立面开窗、屋顶钢桁架、天窗,都使用得当。
屋顶的框线由大大小小的正方形和三角形组成,框内的玻璃和白色天花板相互交错,像一幅几何错觉画,给人奇妙而统一的视觉冲击,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新馆与拙政园相互借景,相互辉映,将成为一代名园拙政园的现代化延续。
2.传统与现代的比较与对话
在建筑材料的应用上,用“中国黑”花岗岩片石代替砖瓦,切割成菱形块,干挂在不锈钢板制成的坡屋顶上。黑中带灰的“中国黑”在雨中是黑色,在阳光下变成深灰色。
深色石材的屋顶和墙面装饰与白墙相配,与墙面融为一体。在传统与现代创新的结合上独树一帜,为白墙黛瓦的江南建筑符号增添了新的诠释。建筑色彩为苏州传统的黑白灰,古朴典雅,高贵典雅。值得一提的是,建筑内部设计包括每一个展示柜和展示布局设计,都是由建筑师精心设计,与建筑内外形成统一的整体空。
它的室内顶层木质板材、地面铺装、墙面处理都古朴典雅,与建筑整体设计和谐统一,朴实无华。在展厅的大厅和走道顶部、屋顶钢架、玻璃屋顶、高窗处,木纹金属遮阳条的广泛应用,让博物馆充满了温暖柔和的阳光。
3.结构要点
在这片拥有众多著名古典建筑的“文化圣地”上建造一个深度为5的地下楼层。
5米至8米.5m,地上一层,21世纪新建筑部分二层。为了不影响周围建筑物,基础采用天然地基上的筏板基础,地下室抗浮问题采用厚板毛石混凝土方案解决。由于建筑功能的需要,地下室超长,结构设计中采取了很多措施防止混凝土收缩裂缝。
结构为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不仅抗震性能好,而且与建筑功能匹配较好,便于博物馆的展示。此外,采用新颖的钢桁架作为屋顶结构,用现代钢结构替代苏州传统建筑的木结构材料,既满足了建筑造型需求,又体现了现代建筑的美感,从而实现了苏州博物馆“中新、苏新”、“不要太高、不要太突出”的设计理念,绣出了一个“传统苏州”与“现代苏州”相结合的“双面绣”。
4.机械和电气设备
(1)给排水:
采用变频恒压供水,地下室面积大,地下室污水用潜水泵抽排。屋面形式复杂,虹吸雨水系统和重力雨水相结合。应设置消火栓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喷头布置应根据装修要求准确定位。部分玻璃吊顶采用侧墙喷头,使喷头布置既满足规范要求,又不影响装修效果。
2暖通空调:
空冰箱采用一次泵变频技术,展厅、走道等公共区域采用定风量全空风系统,办公室、会议室采用VAV变风量系统。为了满足建筑师对展厅、走道等公共区域的布局要求,本项目的风口布局设计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展厅里看不到回风口。展柜后部用于斜向送风,展柜与地面的间隙用于回风处理。取得了良好的视觉效果和实际应用效果。
(3)电气:
采用两路10KV独立电源和柴油发电机联合容量储备的可靠供电方案;所有公共场所的照明设备都由电脑控制和管理。智能建筑系统的完整和高级设计。
5.庭院与建筑环境效应
景观设计充分考虑苏州的人文内涵,借鉴苏州古典园林的风格,结合苏州悠久的地域历史文化特色,充分尊重博物馆的实际周边环境。
按照“苏尔馨”的设计理念,在整体布局上设计了几个各具特色、布局精致的院落。串联庭院内外空,让自然融入建筑。尤其是位于中央大厅北面的主院,东、南、西三面被新楼包围,北面与拙政园相邻,约占新楼面积的五分之一。它是在古典园林元素的基础上精心打造的创意山水园林,由鹅卵石池塘、片石假山、直弯小桥、八角亭、竹林组成,不仅区别于苏州传统。
景观隔着北墙直接连接拙政园的补充园,水景从北墙西北角开始,仿佛是从拙政园西边分流过来的;北面的墙下是一座原始的假山,用石头砌成。这种“墙如纸,石如画”的独特景观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影效果。让人看起来仿佛与旁边的拙政园相连,新旧园林巧妙地融为一体。
在江南的朦朦胧胧的烟雨中,创造了米菲水墨山水画的意境。看米芾的话:“凡大获全胜之地,总忘还之。”山如画,水缠绵,无闲之计。“是一幅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的《苏尔馨》山水画。
第四,城市因“你”而精彩
新建筑群的设计借鉴了苏州古典园林风格,以现代几何造型体现错落有致、白墙白瓦的江南建筑特色。它与周围的古建筑和谐融合,成为展示传统苏州和现代苏州文化的标志性建筑。
吴院士和周干之院士对设计方案表示赞赏。他们认为新馆的设计方案与原拙政园的建筑环境融为一体,有自己的独立性。将两者与中轴线、花园和花园空结合起来,空的布局和城市肌理恰到好处。全国著名文化专家罗先生认为,新馆设计审慎,建筑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符合历史建筑环境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