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的春晚,那一年的春晚或许是中国春晚史上最成功的一届,也是这么多年来最经典的一届。中国春节联欢晚会的这一习俗始于1983年,这是第一次举办,因此晚会的形式和内容难免存在一些不足。
1984年,在前一年的失败中寻找经验后,它终于在除夕之夜为全国人民献上了一场精彩的晚会,无论是晚会的内容还是形式,都令人赏心悦目。当时晚会聚集的演员阵容非常强大,舞台灯光炫目,设计新颖惊喜,编曲精致独特,节目丰富多彩。在诸多因素下,这个春晚也成为了经典。
首先是时代背景和节日氛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娱乐业发展迅速。当时属于改革开放政策,整个中国都充满了积极的活力。所以当时春晚的诞生对社会来说也是一件很新奇的事情,立刻引起了广大观众的极大热情和浓厚兴趣。在那个文化生活相对简单贫乏的年代,春晚的出现可谓恰逢其时。
其次,春晚是符合国情的晚会形式:这次春晚的另一个不同寻常的意义在于,它为之后的每一次都奠定了形式。当时很多党的形式一直保留到现在,比如“两岸三地共庆”的理念。来自台湾省和香港的歌手开始出现在晚会上,等等。1984年春晚之后,晚会上的许多歌曲风靡全国。
最后是晚会上的优秀节目:歌曲方面,《阿里山的姑娘》《我的心在中国》《外婆的澎湖湾》《海的故乡》等歌曲成为大家传唱的歌谣,成为一代人难忘的回忆。最后李谷一老师的《难忘今宵》直接成为了春晚的保留曲。再加上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小品《吃面条》,反响最好。就算今天看,也是笑点满满。